港媒:两岸合编语文工具书 化异为同利交流

时间:2012-02-10 08: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香港《大公报》9日刊文说,两岸合编语文工具书8日终于完成编纂,将于今年6月与读者见面。合编词典无疑有助消除分歧和差异,方便两岸民众交流。两岸语言差异从求同存异到化异为同,对传承和弘扬汉语文化是一件有益的大好事。

  文章摘编如下:

  两岸合编语文工具书8日“开花结果”,而且是“双喜临门”。经过两岸语言文字专家三年来兢兢业业地工作,《两岸常用词典》终于完成编纂,将于今年6月与读者见面。而“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于8日开通。今后倘若遇到有歧义或难懂的两岸词汇时,只要通过《两岸常用词典》和“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查找,大都可得到满意的答案。

  两岸文字同根同源,两岸一度隔绝近30年,期间“老死不相往来”,即使上世纪80年代两岸逐步打破藩篱、恢复交往,但毕竟已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在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在字形、发音、含义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令两岸居民在交流时闹了不少笑话。据说,有一名上海人委托其台湾同事,从台湾买“笔记本”给他,那名台湾同事亦“不负所托”,精挑细选了各式大小笔记本带回上海。结果这名上海人目瞪口呆,因为他口中的“笔记本”是“笔记型计算机”。又如,一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初次听到“猕猴桃”这个词时,害怕了半天,心里嘀咕着“怎么大陆人流行吃猴子了”,后来才搞清楚原来是指“奇异果”。

  此外,大陆称“地铁”,但台湾则叫“捷运”。据台湾当地人说,可能因为当初台北第一条路线既有地下部分又有地面路段,说“地铁”不对,讲“轻轨”也怪怪的,于是就创造了“捷运”一词,寓意“快捷运输”。

  两岸有异义的词汇不胜枚举,主要包括三大类:“同实异名”指同一样事物,但叫法不同,如大陆叫“一次性筷子”,台湾则称“免洗筷”;“同名异实”指同一个词语,意思却不同,如“窝心”,大陆是指“郁闷”,台湾则指“开心”;一方特有词汇,如台湾选举期间常说“拜票”,意即候选人到处拜访选民,争取选票。

  《两岸常用词典》和“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是针对两岸之间有异义的词汇进行解释和对照,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近年随着两岸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尤其当个人游试点城市进一步增加后,两岸同胞交流的机会将越来越多,随之而来也可能会因彼此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不同而在沟通上产生误解,两岸合编词典无疑有助消除分歧和差异,方便两岸民众交流。

  两岸合作编撰的中华语文工具书不仅具有实用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虽然两岸以前也曾编写过一些类似的对照词汇工具书,但这次两岸合作规模之大、收录词汇条目之多更甚从前,可谓是两岸合编语文工具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据悉,在《两岸常用词典》的基础上,两岸今后还将继续编写《中华语文大词典》及《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和《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两岸语言差异正从求同存异到化异为同,这对传承和弘扬汉语文化是一件有益的大好事。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