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1月9日电(记者黄艳、皮曙初)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国粹京剧如何永葆艺术生机?内容和形势如何革新?观众市场如何培养壮大?9日,在武汉参加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两岸专家举行“京剧艺术继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就新时期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专家们认为,京剧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多数古典艺术的集体焦虑,只有既遵从传统,又顺应时代,才能永葆京剧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在会上发言认为,京剧可创造性地传承。京剧从220多年前诞生,一直在创新发展。比如 “五四”之后,受社会环境、文化思潮、外来文化等影响,促成了京剧的新发展,出现了古装新戏与时装新戏的编演。今天,京剧遍布东西南北,在各处有接地气、落地生根的趋向,除一贯存在的京派外,融合地方特色的新海派、鄂派、滇派等方兴未艾,给京剧地域流派带来生气。
去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给京剧的继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家京剧院原党委书记林毓熙认为,列入“非遗”更有利于京剧的发扬光大,尤其是传承人的培养,培养京剧高层次领军人物,创造京剧的新繁荣。
京剧人才培养和传承人保护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此外,观众市场的培养壮大也是京剧艺术延续生机的重要支撑。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林幸慧副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台湾戏曲学界对京剧创新和发展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台湾如何培养青少年京剧观众和爱好者的做法和尝试。
林幸慧说,2003年台湾京剧观众的55%是青少年,到2006年这个比例达到75%。除了政府在小学生中推介京剧观赏外,高校里的中文系都有京剧选修课。在台湾,京剧还尝试新的营销手段,比如团购、折扣票、偶像宣传推介京剧剧目等等,“京剧成为台湾青年文娱选项的重要一项”。
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态在海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武汉大学艺术系教授郑传寅说,京剧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将一些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元素容纳其中,提升了京剧的跨文化传播力,在国外有不少黄头发、蓝眼睛的京剧“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