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勇在雕塑前 本报记者 徐蕾摄
提到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人说它不按常理出牌,有人说它不拘一格。来源于生活本身超脱于想象之外的创意,可赚到盆满钵满。文化、创意、产业,三个看似不同领域的个体,放在一口锅里,味道好不好,要看谁来炒——
敢想才会赢
文化创意产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个内容。在台湾有“金脑袋”之称的中华文创学会创会人兼秘书长王义勇看来,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文化为底蕴,通过创新的创意,行销产业获得收益。
坐落在北京前门台湾街上的“台湾映像艺术中心”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不定期展览来自台湾的艺术作品。记者在其中一间展览室里采访王义勇时,不时有游人前来欣赏刚刚开展的台湾雕塑大师杨英风、杨奉琛父子的雕塑作品。那天,北京下着瓢泼大雨。
没说几句,王义勇告诉记者,他用了3年时间一直在完善策划并着手推广一个伟大的构想,这也让记者着实领略了台湾创意策划人的“异想天开”和“打破常规”。
“眼看各国都竞相争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我就在想,它们的开创者都是外国的东西,话语权自然属于它们。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为什么不能开创具有话语权的‘世界文化艺术博览会’?”王义勇兴奋地说,“奥运会是希腊以体育为底蕴的运动文创,宣扬一种更快更好更高的精神;世博是西方以工商业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文创,提升了人类的生活美学。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当然要弘扬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缔造世界级的新赛事。”
王义勇说,“文化艺术博览会”可由申办到主办权的国家在其机场举行,在其余国家的艺术文化印衬下,重点宣传本国的文化艺术。“机场消费人群素质较高,有传播能力,另外大家在机场等候时可以欣赏艺术展览和艺术某些类别的现场竞技。”
“敢想才会赢。”王义勇说,“举办这样的盛会既能获取丰厚的利润又能为中华民族开创一个新天地。”或许,在我们眼中的“异想天开”,就是这些台湾艺术策划者创意源源不断的一个秘诀吧。
创意从哪来?
台湾为什么有创意?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许多人感兴趣。每当台湾举行相关选举,那些花样百出的选举文宣,也是一个特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台湾一名政治公关公司主管坦言:“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一部分就是通过选举而来的。”
不难理解,选举文宣要脱颖而出,就要出奇制胜。而烙印着“台湾制造”的文化创意产品,根植于本土文化,紧紧抓住“出奇制胜”的精髓。不论是诚品书店还是云门舞集,不论是华陶窑还是法兰瓷,“奇”在理念,“奇”在打破传统,“奇”在取其精华。
台湾创意人叶两传首创“冷饮茶”概念,颠覆了华人三千年来喝热茶的传统习惯,将茶饮料推向市场大获全胜。“大家都习惯茶应该是热的,为什么不可以试着把茶也当做一种冷饮?”
把文化做成生意很聪明,把生意做成文化更是技高一筹。没有电视,没有喧嚣声,一切都是缓慢地进行——这就是台湾的缓慢民宿,看起来这似乎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是,台湾的生意人却反其道而行,有了意外的收获。在嘉义奋起湖与新北市金瓜石有两处分店的缓慢民宿,曾创下不到30分钟内涌进4万笔订单的纪录。直到今天,缓慢民宿经常要提前两个月预订。
北京前门的台湾街,电音三太子踩街的创意着实为台湾街带来了很大的人气。“这种特色的东西在大陆民众看来很新奇,三太子憨态可掬,能跳会扭,自然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这还不够。”王义勇说,传播台湾文化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实际体验的。“我们最近将实施一个新计划,‘我当导演我做演员’,邀请大陆民众报名体验拍戏的乐趣。我们会邀请台湾方面的导演、造型等人来这里,看看台湾的拍摄流程,这也是台湾文化的一个有趣体现。”
“文化创意要更贴近百姓,才能挣到钱。您说呢?”王义勇笑着说。
差异在何处?
在海峡两岸,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处于领先地位。那么,两岸的创意发展差异在哪里?
在华陶窑执行长陈育平看来,两岸文创产业差异就是“时间差”。“台湾的创意环境只赢在‘起跑点’,一旦大陆加快速度学习吸收创新,或许会超越台湾。”
从1995年开始,台湾便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想法,2002年,台湾正式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政策发展方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大步前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型企业。去年年底,台湾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设立文创研究院,投下330亿元新台币。
王义勇这样看两岸文创产业的差异。“以艺术家为例,大陆的艺术家不会包装自己,不会赚钱,或者说赚的都是小钱。台湾的艺术家相对来说更会包装和行销。”
“两岸的文化创意人应该充分合作,因为我们有责任让西方人在生活体系中认同并体验中华文化。”王义勇说。
的确,文化创意的合作已成为两岸共同的话题和倾向。比台湾大几倍的大陆市场,是台湾企业无法忽视的发展前景。方文山、赖声川、林怀民、蔡志忠这些台湾的创意大师都积极北上。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说,大陆崛起带动华流热,这正是台湾文创业进一步向外发展的好机会,“先从两岸共同元素去挖宝,只要5个案子中1个,就可能带起台湾的产业链。”
“人人都有创意的能量。”正如台湾策划大师赖声川所说,发掘创意的能量,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兵家的必争之地。(本报记者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