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人流如织的台儿庄古城。记者刘龙 摄
5月4日,山东枣庄市重建的台儿庄古城一期核心工程“台城旧志”景区试运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应邀出席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标志性建筑泰和楼的奠基仪式,并参观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这座经历过残酷战争洗礼的小镇,再次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目标。
共同纪念一段历史
走进重建的台儿庄古城,仿佛进入时空隧道:明清风格的建筑古色古香,韵味醇厚;摩肩接踵的南北游客,再现当年“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的繁荣;旧照片上的满目疮痍,弥漫出70年前的战火硝烟——正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残酷血战,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台儿庄这个偏远小城。
1938年3月下旬,侵华日军为进攻战略要地徐州,派两个精锐师团3万多人分击合进台儿庄。在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坚守台儿庄的中国军队第二集团军将士,炸掉运河浮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与日军展开异常惨烈的厮杀。双方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里,血战16天,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以3 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大捷。
在现代战争史上,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在正面抗日战场上取得的首次大捷,台儿庄因此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当时的国民政府曾决定“在台儿庄重建新城”。虽然这一愿望终未实现,但“台儿庄”三字一直联结着海峡对岸同胞的心。
1986年,大陆首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影片《血战台儿庄》上映,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该片在台湾公映后,岛内许多报刊纷纷载文高度评价,一些国民党将领也称赞:“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胸怀来拍摄台儿庄大战,真是了不起!”
此后不久,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这是海峡两岸隔离近40年后台湾首次开放在台人员回大陆探亲,两岸坚冰开始悄然融化。
早在1992年,台儿庄区政府拿出半年的财政收入3000万元,建了一座大战纪念馆。1996年,纪念馆被国家6部委确定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纪念馆又被列入中央财政拨款管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8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枣庄市政府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
两岸交流的感情纽带
“在两岸关系趋暖、交流加强的背景下,台儿庄是两岸交流不可多得的纽带,必须科学开发保护!” 枣庄市市长陈伟说。
陈伟认为,昔日的台儿庄在二战战火中夷为平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扬威不屈的象征,也是古运河文化的缩影、符号和标志,既有政治价值,也有文化价值。
如何重建台儿庄?枣庄市政府的理念是“存古、复古、创古”。完整保存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迹,并按照资料恢复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打造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一座融南会北、中西合璧文化特征鲜明、古河道、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文化代表城市,使古城既承载起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任,又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台儿庄重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台办主任王毅先后多次听取枣庄市政府的汇报。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将台儿庄古城重建列入全省100个重点工程和100条精品旅游线路。
2008年11月,枣庄市政府代表团赴台访问,先后拜访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人。“胡锦涛先生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讲话有博大胸怀,台儿庄的重建可以看出共产党的博大胸怀。”“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打的,了解这段历史,台湾人应该知道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各界纷纷对台儿庄重建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2009年12月,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成立。作为基地标志性建筑的泰和楼,位于古城核心区,由海峡两岸知名专家联袂设计,既反映历史变化和文明传承,又凸显磨难和战争的痕迹,将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成立,在海内外受到持续关注。那一段时间,枣庄市台办相继收到4000多个问询电话,其中不少是台儿庄大战牺牲军人的后代,他们有的想来参观交流,有的表达了投资的愿望。(记者 徐锦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