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五周年 石棉民族中学:跨越海峡两岸的牵挂

时间:2013-05-17 1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教学楼穿过“风雨长廊”便是学生的宿舍楼。教学楼外墙均以红色为基调,教室门上黄、黑、红色方块装饰搭配以及学生宿舍“碉楼多窗式”的设计,洋溢着藏彝文化元素。

  在地处四川省西南内陆的小县城石棉,人们很难相信会有这样一所兼具现代和民族建筑风格的中学。而更少为人知的是,从2008年的“5·12”到今年的“4·20”,大渡河畔这所西南内陆学校,承载着跨越海峡两岸的牵挂。

  石棉县处在从汉族主要聚居区向藏彝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过渡地带。石棉县民族中学是雅安市唯一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初级中学。

  在“5·12”汶川地震中,这所民族中学遭受重大创伤。教学楼楼板裂口错位、横梁迸裂,宿舍食堂等伤痕累累,均被相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已无法正常使用。现在全新的石棉县民族中学是汶川地震后,通过台办系统争取到台湾同胞捐资2773.91万元人民币修建的。学校的规划设计得到了“台湾支持四川灾后重建行动联盟”的鼎力相助。学校规划由台湾大学城乡建设院院长、知名建筑专家夏铸九先生指导,建筑师吕钦文设计并全程指导。

  “台湾同胞得知消息后,于2008年5月底表示愿意捐建学校。2009年3月实地考察、设计,7月动工,2011年9月新学校投入使用。”民族中学校长张文才告诉记者。他说,非常感谢台湾同胞,给我们建造了一所温馨、安全、美丽、独具人性化特点的民族学校。

  学校九年级藏族学生殷艳月说,“我家在离学校30多里远的大山里,只能每周末回家一次。但每次回宿舍看到我们民族特有的藏式碉楼,都让我感到家的气息。”

  石棉民族中学主要是面向全县10个民族乡招生。灾后重建后,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950人,藏、彝等少数民族学生约占61%。重建后学校的设备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拥有功能完善的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图书室,宽敞平整的塑胶运动场,设备齐全的寝室和食堂。

  九年级彝族学生小强的家在凉山州冕宁县,家境贫寒的他从小就随爷爷生活,但成绩优异。在最近的一次全年级测试中,他获得全年级第一名。

  “我们寝室的同学到现在还怀着兴奋的心情,经常在夜间谈起我们美丽的新校园,聊我们在学校充满阳光的和谐生活。”小强还对记者说,“我将来也想做一名记者,把我们美好的生活故事向更多人传播……”

  “老师都是用多媒体为我们上课,我现在学会了很多藏族舞蹈,不同民族的同学朝夕相处,互敬互助,懂得很多藏彝民族的文化风俗……”一个个稚嫩的声音从学校保存的影像资料里传出。

  2012年11月,石棉县教育局局长漆青平把五年来民族学校同学们生活学习的情况通过图片和影像传递到台湾同胞眼前,台湾同胞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现状感到满意和欣慰。

  今年“4·20”芦山地震后,台湾建筑师吕钦文第一时间给漆青平发来邮件询问学校和师生情况,当得知民族中学在地震中丝毫无损、师生全部平安的消息后,吕钦文感到了踏实和放心。

  目前,石棉县已把民族中学正式作为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对外推广。学校正强力推进少数民族人才教育开发基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中心建设,计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创建特色民族中学。(作者 刘刚)

编辑:郜利敏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