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建心灵成长大楼——台企牵手留守儿童

时间:2013-05-09 09:32   来源:新华网

  早上7点,洗脸刷牙,穿衣叠被;早读后,吃鸡蛋配粥的早餐,在铺有塑胶跑道的操场上早锻炼;每天能吃至少一顿肉,晚自习到八点半,睡前在宿舍听几个晚安故事。

  三年前,这样看似平淡的生活对五年级小学生周家宝来说还是奢望。他所在的重庆市綦江区三会小学430多名学生中,有170多名像他一样住校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留守儿童”。

  从2010年起,重庆市教委携手台湾顶新集团下属的顶新公益基金会,在当地30个区县推广实验农村留守儿童“4+1”教育模式,从身心各方面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近日,记者随同台湾顶新公益基金会人员,走进重庆綦江区永新镇,对这里的留守儿童们进行了家访。

  刘芝泽的父母外出打工,才一年级的他已经会帮奶奶种菜;六年级的胡兴平和姐姐都是孤儿,由姑妈拉扯长大,家里全靠姑父外出打工;周家宝的母亲早年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他和爷爷相依为命……每个留守儿童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与年龄不相称的心酸故事。

  然而,在谈到自己“想当周杰伦一样的歌星”梦想时,周家宝的眼睛发亮了;在接到顶新公益基金会的零食礼物,刘芝泽首先要给奶奶尝……在顶新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周淑祯看来,敢于梦想、懂得感恩,都是积极的变化。

  周淑祯在过去三年的家庭探访关怀活动中,带领600多人次,走访了重庆800多户留守儿童家庭。她带去的不仅是鞋、文具、食品等慰问物资,还有“爱的抱抱”、温情的问候,这正是“4+1”模式提倡的重要环节。

  所谓“4+1”,是指从思想品德、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四方面入手,并保证孩子们的营养与健康的教育模式。

  顶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滕鸿年说,基金会已斥资2300万元人民币投入这项公益事业,为31所中小学修建浴室、厕所、操场、计算机室、免费亲情电话室,为留守儿童提供被褥、校服、鞋和卫生用品,每年发放冬令慰问物资。

  “建一栋大楼这样的硬件投入容易,难的是‘看不见、成效慢’的软件——心灵成长大楼,”滕鸿年对记者说,基金会主张“见苦知扶”,但扶起来后路还是要靠自己走。因此更多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灵建设和人格养成。

  在三会小学的免费亲情电话室里,一张张表格记录着学生给家里打电话的内容概要。“爸爸、妈妈,过年你们回来吗?”“奶奶最近身体好不好”……

  孩子们最期待的,还有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重庆垫江县鹤游镇鹤游小学学生黎烜在作文里写到:那天,我第一次像电视里一样许愿、吹蜡烛;第一次吃到了想象中的生日蛋糕,第一次收到生日礼物;第一次得到那么多人的祝福。我的眼泪都笑出来好几次,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我感觉自己就是被爱包裹着的孩子……

  目前,留守儿童教育的标准化实施流程已经编到了第四版,并在不断修订中。三会小学更开始试点“6+1”的模式,增加了艺术特长发展、劳动与技术特长培养两方面内容。

  在三会小学的展览室中,记者看到树根、鹅卵石、竹子、藤蔓等,化身为漂亮的手工艺品。三会小学校长黄利忠说,去年在重庆市举行的一次展览中,学生和老师们合作的根雕作品有的还当场拍卖出上千元。

  黄利忠说,学生们从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培养中,变得敢于、善于同人沟通,变得多才多艺,变得学会感恩,学会体贴、关心他人。

  滕鸿年希望,重庆留守儿童培养方案能够吸引更多力量参与,探索出一条可以在大陆更多地方复制、推广的公益模式。

编辑:郜利敏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