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8日刊登投稿文章《台湾人的背影》。作为作者的中山大学访问学者汤兆云说,他拜访台湾后受助于两个普通台湾人,他们助人后默默远去的背影令他深思。
文章摘编如下:
作为中山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我于2012年12月20日从大陆来到台湾。
我是第一次踏上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说是熟悉,因为自打小进入幼生园开始,老师就指着孤悬于大陆东方的这个岛屿说:这是一块“宝岛”。说是陌生,因为多年以来,毕竟只有书面上的认识,且由于种种原因,以及政治上的宣传和描述,更让我对这块“宝岛”产生了认识上的距离感。有时很近,有时很远,就像琼瑶小说里所描写的境界:像云像雾又像烟。
在要来台湾之前的日子里,我尽可能地从网络上、书本里搜寻能够得来的关于“宝岛”的所有材料,为的是能够解释心里最大的一个疑问:“宝岛”台湾普通老百姓会是怎么样子的?他们好打交道吗?和他们打交道要不要时刻提高警惕,多长一只耳朵,多生一只眼睛?
来台湾已经有10多天时间了。平时里,我骑着一辆自行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经历了对台湾普通老百姓感性认识后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台湾普通老百姓是怎么样子的,我在这用两个“背影”小故事来说明。
12月23日,星期天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在高雄盐埕区自行车道上晃悠,目的是想找一家超市,购买一些民生用品。但初来乍到,实在是分不清东风南北。
这时,一个学生模样的人骑着自行车来了,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向他打听附近是否有超市。他立即停了下来,对我说:前面有一家超市,但有一段距离;好像是犹豫了一会儿,又说:你跟我走吧。于是他在前,我在后,顺着自行车道前进。
其间,在我们平行的时候,我问他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说是中学生。我们前行再右拐,到了建国桥桥前,他说:对面就有一家超市。我也看见家乐福了。于是,我和他说谢谢,再见。他非常腼腆地笑了笑,上车转身又顺着来的路返回了。我原以来他是我和同路的,顺便带带我而已。这时才发现,这位中学生是专门送我来这里的。这时,看着中学生远去的背影,我心里咯了一下,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6天之后是一个星期六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出现在高雄的九如大桥上。九如大桥很高、很大,非常壮观地横跨在爱河之上,横跨南北纵贯铁路在线,将被铁路线分割开来的市区又连接为一体。这时,是下午4点半的光景,桥上只有来来往往的汽车,像我这样骑自行车几乎没有。在桥的下坡段,后面来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年岁长者。就在这位长者路过我身边时,我对他说:从这里到火车站怎么走,有多远?他转头看了看我,人随车就顺着下坡桥远去了。
我也不当一回事,看着远处的85大厦,毫不吃力骑在车上,也顺着下坡桥让车自行往下滑。出了桥头,到了路面,发现刚才那位年岁长者还站在那里。他非常详细地对我描述了去火车站的路线;还说了诸如“到火车站还有一段距离;路上车多,一定要小心”之类的话。说完这些话,这位年岁长者骑着车离去了。
我想,刚才在桥头时,这位年岁长者肯定是煞不了车,但他一直惦记着我的问题,所以到了路面专门等我,一定要把这个答案告诉我。看着这位年岁长者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又一次咯了一下。我想:这位年岁长者和前面的中学生就是高雄普通老百姓中的普通一员,就是宝岛台湾普通老百姓中的普通一员。和他们打交道难道还需要提防着什么吗?
这时,沐浴在夕阳中的85大厦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整个高雄市也沐浴在这灿烂的光芒之中。(汤兆云/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