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2日刊载投稿文章,文章介绍了作者在台湾鹿城见识了古色古香的建筑,见识了繁华褪去却给人无限怀念的怀旧之乡,并且体验了鹿港时间停留和历史凝固的魅力。
文章摘编如下:
鹿港小镇,一个沐浴在历史光影里的怀旧之乡,是台湾历史文化及经济发祥地之一,而她所拥有的一切历史渊源,都同两岸交流有关。如今的鹿港老街,指的是瑶林街、埔头街以及大有街一带。据称,清朝乾隆年间,这一带是最为热闹的街区。
在窄窄的老街行走,耳边飘出邓丽君甜腻腻的《小城故事》,或许是了解大陆客的心思和牵挂,所以专挑这类老歌吸引游客(当然是大陆客)的关注。
门脸低矮的庭院、百年不枯的老井、徒手描绣的画坊……,我们在老街巷内走马观花。从合和行、合德堂、三槐堂、茂盛行、意和行、友鹿轩、鹿水草堂、怡古斋、春林雅堂、臻时馆等等这些名号上,不用细究,你也可以嗅出几分“古早味”了。
由于这里的建筑都是红砖红瓦,同固有印象中古色古香的青砖黑瓦相去甚远,因此,这里的建筑物同其“老辈分”似乎有些不搭调。随行的一位当地民俗文化学者指出,很多建筑都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并指出这些建筑的某些妙处,你这才不得不信服。
一家老字号食品店热情地将我们延揽进家门,让我们品尝他们手工制作的点心。我们不是“团进团出”的陆客,尽管只品不买,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待客热情。
说实话,台湾商家还没有沾染大陆惯见的小生意人见钱眼开、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等恶习,他们总体是纯朴和良善的一群。
据称,以前这条街属于前店后港性质。当 时鹿港是个因港而兴的热闹市井,可如今整个鹿港老街早已不见“港”的踪迹,以至于我们以为到了一个内陆小镇──沧海桑田,河港口已经被来自中央山脉的流砂 泥石拥塞,河港不再,因而人气耗散,繁华溜走。但是,留下的是响亮的名气和延续不断的“古早文化”。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 艋舺”的昔日台湾三大繁华都市,鹿港已牢牢占住一席。
往日繁华虽然消退,但是,走入历史的人文风物留存至多。
提起鹿港小镇,还有一个人物必须提及,那就是因“汪辜会谈”而名动两岸的辜振甫先生。辜氏家族的旧宅,包括建筑华美的一栋洋楼与曲折幽深的“古风楼”,东西合璧连成一体,现已成为“鹿港民俗文物馆”。
辜氏家族将所有建筑连同土地、家具、器皿,以及收藏品均捐赠给社会,此外,还有地方热心人士的私人收藏及捐赠等,共有6千多件藏品同游人见面。透过一间又一间毗连的展室,可以看到从清代中叶至 民国初年一个大户人家的衣、食、居、行,以及当时的宗教礼俗和节日庆典等民俗文物。
历史在这里凝固,时间在这里停留。“古风楼”,其实是一栋修建于十八世纪、闽南风格的老式建筑,此外,从辜氏家族客厅的对联、日常器物等透露的信息,均展现出两岸同根同源的真实风貌。
了解台湾的历史人文,鹿港,应是必到之地。而从欣赏风光、民俗角度,鹿港,也是一个值得流连的佳处。
走笔至此,我的耳边彷佛飘过罗大佑那粗哑而略显苍凉的歌声。罗大佑那首饱含怀旧、情牵及浓浓乡愁的《鹿港小镇》。
我眼前的鹿港小镇喧闹依旧,庙宇里依然是香烟缭绕,膜拜的人虔诚依旧,杂货店也还是有的,只是唱词中的“长发姑娘”、“渔村”等尚未见着。(作者赵川 《深圳商报》驻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