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起,从台湾来汶川三江养鱼的赖景墩夫妇,先后经历了泥石流、水灾、地震等灾害,损失惨重却一次又一次重建,震后4年,渐渐恢复了1万多尾的养殖规模,把农庄建成了“世外桃源”。这对开朗的老夫妻称自己是“不倒翁”。
晚年创业屡败不倒
5月12日,赖景墩的“八起鳟鱼专卖店”农家乐迎来了数十名客人,夫妻俩直到下午3点左右才歇了一口气。很快,赖景墩又和工人一起为池子里的鱼换水。今年已经71岁的他,事事亲力亲为,看上去精神矍铄。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赖景墩夫人笑呵呵地说。1997年,57岁的赖景墩从台湾某食品企业退休,原本可以轻松地享受生活。那年夏天,他应一位成都朋友之邀,赴三江游玩,对山清水秀的三江“一见钟情”。赖景墩和家人一合计,认为到这里一边养鱼一边养老,不失一桩美事。于是考察一年多之后,和另外3位朋友凑足100万元人民币,“宇轩鱼业”鳟鱼养殖场开张。
这是三江规模最大、最早的鳟鱼养殖场。然而让赖景墩没想到的是很快遭遇失败:从美国空运来的8万尾虹鳟鱼苗,“20天就要吃5万元的饲料”,5个月之后却大批死去,如此反复4次,“100万元很快打了水漂”,参与投资的另外3位投资人全部撤回了台北。
赖景墩在夫人支持下重新查找原因,最终发现前4批鱼喂的都是当地饲料,导致娇贵的虹鳟鱼不适应。他们很快卖了台湾的一套房子,重新购买鱼苗和台湾本地的鱼饲料,2001年重振旗鼓,当年秋天第一批成鱼就面世,批发价达到50元一斤。鱼养成功了,2002年达到十几万条,但四川人当时还没吃生鱼片的习惯,鱼的销量并不好。
此后几年,三江相继遭到泥石流、洪水、地震的侵袭,养殖场也屡次受创,2003年,赖景墩夫妇把养殖场改为专卖店的农家乐形式,并取名“八起”,寓意屡败不倒。
赖景墩说,地震后4个月,“八起”的餐厅就恢复营业,“鱼塘在地震中毁掉,就从朋友那里买鱼,一边经营一边重建。”一年后,夫妻俩重修了一栋14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4年后,专卖店的鱼池渐渐恢复了1万多尾的养殖规模。恢复重建后,三江的道路比震前更好,“八起”的虹鳟做法地道,农家乐的生意一年好似一年。
山美水美“第二家乡”
“这里山美水美,政府对我们扶持力度一直很大,周围百姓也相当友善,而且我的身体比15年前来三江的时候还要好。”祖籍福建的赖景墩说,自己已把三江当成了第二家乡。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赖景墩的专卖店房子垮掉,通信中断。他的两个儿子第二天就飞到四川,第四天终于翻山越岭到了三江。见双亲安在,坚决要把父母接回台湾。可是赖景墩比儿子更犟,“我喜欢爬山,这里空气又好。我在这里开店不图钱,但能养身安度晚年。”
震后当地大力发展旅游,赖景墩夫妇敏锐嗅到商机,专卖店开始向餐饮倾斜。赖夫人是做菜高手,她亲自培训请来的厨师,教他们做台湾菜,“仅仅虹鳟的做法就有几十种,生鱼片、烧烤、油炸、原汤,花样繁多。”
考虑到光吃鱼毕竟口味单调,两人在租来的土地上办起农庄,自己养猪、种菜。农庄一年四季花木扶疏,最难得的是客人吃的小黄瓜、白汉菜以及虹鳟鱼必需的香料,全部产自地里。赖夫人说,虹鳟鱼所需原料既要新鲜,品质还必须好,“所以干脆自己动手栽种。”很多特色蔬菜,她专门托人从台湾带来。
如今,夫妻俩分工合作,餐厅生意蒸蒸日上。清早7点过,一定能在地里看见赖景墩的身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喂喂鱼,是他的必备功课。赖夫人则负责照顾餐厅生意,不断创新菜式。偶尔闲下来,就不停栽种各类花木,让“八起”成为附近有名的“世外桃源”。(吴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