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北京举行的“筑信研讨会”,两岸共计近30人出席,研讨有关两岸军事议题,与会人员达成“北京共识”。香港中评社刊载短评称,首次公开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议题研讨会──筑信研讨会成果极大,呈现三大亮点。短评并指出,现在的两岸关系中,要在战术层次推进各种军事合作还有重重困难,未来,还需要的更多是政治层面的互动。
文章整理如下:
6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筑信研讨会”,经过一天四个专题密集研讨,达成多项成果,并共同发表了一项共识声明。会议认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政治互信的体现,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首先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军事问题,必须秉持一个中国框架(架构)。会议认为,西方处理军事互信的所谓“国与国”思维,不适用于处理两岸军事安全问题。两岸应以中华文化的止戈与立信精神,及同为一家人的理念,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作出进一步安排。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在闭幕式总结时说,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是两岸之间还没有真正进入民间探讨的最后一个议题。经过一整天的讨论,取得重要成果。辛旗说,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许多事情要只做不说,多做少说,高做低说,重在操作和解决问题,不求轰动之效应。当然,还要焕醒民众、加强对两岸民众的宣传,比如两岸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利益上,如何进行合作,目前来讲,大家提到的包括共同协防南海、东海、钓鱼台列屿,等等,用战略合作来达成军事互信,这也许是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的一个目前的捷径。
用战略合作来达成两岸军事互信
辛旗指出的用战略合作来达成军事互信的思路,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现在的两岸关系中,要在战术层次推进各种军事合作还有重重困难,不仅是台湾内部的分歧,更主要是美国的干预。但是,更大的战略危机却出现在两岸前面,比如东海危机、南海危机等等,在国土与海洋权益方面,两岸的战略利益是共同的,是没有重大分歧的。尤其面对外敌的威胁,更需要两岸的战略合作。
如何推进两岸的战略合作?需要的更多是政治层面的互动。
呈现三大亮点
今次的首次公开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议题研讨会──筑信研讨会成果极大。
亮点在于:第一,明确了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性质,是政治问题。第二,明确了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框架(架构)。第三,明确了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一家人。
有了上述的三点共识,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就能够顺利推进,就能符合两岸最大的民意,就能够在未来保证两岸和平发展方面起到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