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湾多家媒体评论多次谈及再创台湾“经济奇迹”事宜。台湾《工商时报》发表“台湾的经济奇迹不是靠民意创造的”社论,认为“领导层的决断力”是再创台湾经济奇迹的关键。台湾《旺报》发表“台商回流,再创台湾经济奇迹”,强调台湾应以积极开放心态鼓励台商回流与陆资入岛,并发挥台湾的创意与拼搏精神,“一定可再造台湾经济奇迹”。同时台湾《联合报》也发表“抢救人才,台湾跃起”社论,认为人才问题是台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重视人才与青年问题,才是“台湾跃起”的关键,才能“让台湾恢复成长动力,进而使经济脱胎换骨”。看来,岛内非常关注台湾经济发展现状与困境,期待通过领导人的决断力及开放与改革等,再创台湾经济奇迹。然而,这只能是一种心愿与奢想却不符合实际。台湾已不具备再创“经济奇迹”与“台湾跃起”的条件,台湾经济发展的时空背景大不相同,尤其是“台式民主”与政治恶斗严重制约台湾经济发展。
《工商时报》社论认为马“若要事事顺应民意,那么政府必然一事无成,继续空转三年”,而“一个执政者的伟大在于面对变局能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并以昔日台湾经济领航人尹仲容与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为例说明领导人决策的关键作用。然而,作者却完全忽视了时代背景与台湾的社会政治现实。今天的台湾已不是威权时代,决策精英可以果断做出决策,在不受任何政治阻力情况下强力推动与落实政策,并在特殊时空背景下让台湾经济发展转危为安并进而实现经济起飞。今天的台湾是民主政治,当局的任何重大经济决策与改革,都要重视民意,要接受民意的考验,而且会受到在野党的强力制衡甚至抵制。这是民主体制的普遍现象,也是当今全球性民主政治病症顽疾之表现。在今天台湾蓝绿对立与政治对抗格局下,要马当局不顾民意果断专行,完全是不可能的。领导人的决策与改革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与牵制,近年一系列改革受到各界广泛争议与批判,让改革方案不断修改与调整,变得面目全非,改革不断受阻与变调,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台湾已不会再出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政治强人”或“经济强人”,要靠领导人的威权或决断来振兴台湾经济或再创“经济奇迹”是不现实的,已不具有基本的政治环境与政治条件。
就经济层面而言,在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台湾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情况下,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不再,既没有廉价、充足的劳动力,也没有低廉的土地供应,没有强大的科技基础,加上政治恶斗,台湾不具备经济振兴与再创经济奇迹的经济条件。不论是强调重视“抢救人才”还是鼓励“台商回流”,只是促进台湾经济发展的细节措施之一,而且不是根本性的问题。仅靠这两点,根本不足以让“台湾跃起”,更不可能再创“经济奇迹”。
特别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台湾经济发展至上,经济发展优先,环保意识尚未觉醒,也没有发生强大的环保运动,台当局可以不受环保因素的制约全力发展经济。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环保意识觉醒,环保运动高涨,环保优先观念逐渐超越经济增长至上,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制约与影响,近20多年来台湾不再有重化工业发展,大型钢铁厂建设迟迟不能通过环保审批,“核四电厂”争议更是持续数十年,如今面临更大的“反核”运动,如今只好付诸“公投”决定命运,这正是台湾经济走下坡路的根源之一。未来核电工业在台湾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经济一大支柱的石化产业发展也会萎缩,别说再创台湾经济奇迹,要维持经济持续发展都很困难。
今天的台湾别再怀念或追忆过去的经济辉煌与经济奇迹了,不论是经济现状还是政治现实,甚至内外环境,台湾已根本不具再创经济奇迹的条件,即使马当局提出的“黄金十年”也难以实现。台湾要做的是深刻反省与反思,逐步消除民粹主义与政治分离主义,逐步化解蓝绿对抗与政治对立,逐步“去泛政治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与社会条件。同时台湾需要从现实出发,客观面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困难,充分利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强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为台湾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以实现经济的持续与稳步发展。(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海峡导报特约评论员 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