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25日刊载投稿文章指出,虽然影响两岸民间互信的因素依然存在,但基于情感、价值与利益,两岸的民间互信应持续推动。和平发展民意基础越厚实,发展动力才能越强劲,发展空间才能越宽广,才能引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螺旋上升。
文章摘编如下:
“互信”已是两岸关系中最热门的词汇,互信涉及情感、价值与利益 ,相互间情感越深、价值越近、共同利益越多,互信就可能越强。两岸民间互信是指两岸民间机构、团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双方处于一种彼此可信赖、可预期的互动境界。两岸民间互信的强弱、高低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正向关系:民间互信越强,和平发展民意基础越厚实,发展动力越强劲,发展空间越宽广;反之,发展的动力就受到削弱,发展的空间就受到压缩。
共同价值萌发
4年多来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两岸关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处于60年来最好的阶段。两岸民间已开展全方面、多层次、宽领 域的交流,包括宗教团体、社会团体、非赢利性组织(NPO)、慈善机构、基金会之间的交流合作十分频繁,善意互动、正面互动、积极互动增多。慈济功能德会已在大陆设立机构,两岸志愿者团体在四川、 青海地震中创建了合作典范。两岸民众的生活方式、流行趋势、时尚潮流、价值观念呈现同步化趋势,两岸社会一体化、特别是网络一体化进程加快,两岸共同利益增多,共同价值也在萌发,两岸民间互信越来越强。
虽然两岸民间互信有所增长,但仍处于低层次的初级阶段,较为脆弱、肤浅,容易波动,具有不稳定、不平衡、不全面、不厚实、不成熟等特点。两岸民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例如,两岸民间组织在国际场合的纷争时有发生,因为参与名称、身份、权益而产生争执。
其次是两岸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差异影响了两岸民间互信。 两岸民众在心理上、情感上、价值观上彼此接受和认同的程度还比较低。
两蒋时期的“反共”教育、“李扁时期”的“台独”灌输、“去中国化”教育,影响了台湾民众的统、独立场与身份认同。 此外,复杂的国际因素制约了两岸民间互信的发展。但我们应看到,不利于两岸民间互信的因素在下降,有些正在分解之中,而有利于两岸民间互信的因素逐步上升。
增进互信路径
当前,增进两岸民间互信具有多方面积极因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参与到两岸交流中,成就并分享和平发展的成果。
两岸同胞同为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增强两岸民间互信丰厚的文化基础。大陆综合国力上升,已为增进两岸民间互信储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引导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
两岸民间社会快速成长,成为增进两岸民间互信最为重要的依托。台湾拥有非常活跃、强大的民间力量,拥有4万个非赢利组织、15059个志工团体、超过70多万名志愿者,从事社会服务、慈善团体2263个 ,占所有社会团体的五分之一多,台湾社会具有蓬勃旺盛的民间活力 。而大陆的民间社会、民间机构、民间团体快速发展,这是增进两岸民间互信的重要载体。
两岸关系的主体是两岸同胞,两岸关系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民间。增进两岸民间互信,具有多方面的路径。培植两岸民众情感。两岸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两岸民众之间需要同理心、包容心,两岸民间机构 、民间团体、民间组织之间需要共体时艰,坦诚合作。
培育两岸民间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是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杠杆,将给两岸的民间社会、民间机构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合作前景。同时,形塑两岸民间互信的价值体系。应以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为主,吸纳世界现代文明中的优秀养分,包括以民为本、贵和尚中、王道仁爱、讲信修睦等内涵,积极推广慈善、志愿活动。
创立增进两岸民间互信的保障机制,确保交流制度化。促进两岸民间团体、机构、组织交流的制度化,实施对口、双向、定期、深度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重点在于志愿团体、慈善机构、非赢利性机构、基金会、宗教团体之间的合作。交流议题也应多样化,包括生态保护、消费者权益、劳工权益与职场安全、社区发展等均可成为民间团体交流的议题。
增进各阶层之间互信、形成综合互信。增进两岸行政互信、基层互信、媒体互信等各阶层互信。促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安全、涉外领域的综合互信。同时排除负面 、干扰因素,使两岸民间互信持续增强,引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螺旋上升。(作者倪永杰 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