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两岸常用词典》——繁简字并非两岸语文鸿沟

时间:2012-09-10 09: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两岸常用词典》最近在台北和北京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在2009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学者达成“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共识。翌年,大陆和台湾分别成立的编辑部,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精神,积极推动、密切配合,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编成了这部200多万字的大书。

  汉语汉字全球使用广泛

  世界1/4的人使用同样的语言——汉语,沿用4000年前传下来的文字——汉字,这是当今世界语文生活中的奇迹。如果把“文缘”加以分解,处在文学、文艺、文明、文化(包括习俗)之间的核心地位的,就是“语言文字”。世界华人的民族认同感首先就来自强有力的中华语文。语文是意识的外形,文学的第一要素,文明演进的动力,各种文化的载体。有了共同的语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就会有许多共同的观念、情趣和相近的行为习惯。

  然而两岸之间毕竟经历过百年隔绝,语言尤其是词汇,总是随着社会生活而不断变化,两岸人民交往深入了,词汇上的差异就会逐步显示出来。如果说,“旅游—观光、方便面—速食面、知识产权—智慧产权、软件—软体、志愿者—志工”等不同说法还比较好理解,不必太多猜测,“家庭旅馆—民宿、桑拿浴—三温暖、优盘—随身碟、橙子—柳丁、猕猴桃—奇异果、渠道—管道”的差异就难免有些费解;台湾的“窝心(舒心)、草莓族(一种只图享受的年轻人)、龟毛(拘谨)、三不五时(不时)”,大陆的“猫腻、离休、给力、雷人”等词彼此就难以理解,有的还可能造成误会。为了利于两岸语言的沟通,把这些不同的语词编成词典加以整合梳理确是当务之急。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