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2日电 上海市台办网站日前刊载上海市长宁区台胞殷苇婷的文章《我的中国心—一位回沪定居台胞的心声》,作者说,我是在异乡居住了35年的台湾同胞,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
文章摘录如下: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这首歌最能代表我的心声。
我是在异乡居住了35年的台湾同胞,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我祖籍湖南醴陵,出生于美丽的西子湖畔。两岁时,随父母到香港,在东方之珠的香江度过无忧的童年。八岁,举家迁徙台湾,于1969年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成家立业,担任休士顿市政府主计处副主计长之职,长达20余年,2004年退休来沪,落叶归根。自认不仅是美籍华人,也是台胞,目前是新上海人。
1985年,老伴以联合国水污染专家顾问身份返华,当时年近不惑的我陪同随行。这是我两岁离开故乡后,首度重返祖国,与外祖母在杭州旧居重逢,彷佛是在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是第一次回归的感受。多年来,老伴对祖国的建设始终念念不忘,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国报效,略尽微薄之力,在2003年,非典时期应聘回沪,完成了心愿。一年后,我为了早日全家团聚,退休带着高堂老母,一齐搬到上海定居。
犹记得,我客居美国德州休士顿市时,活跃于侨社之中,是2001年至2002年美南大专联合校友会的会长兼风雅集召集人,当年主办两岸校友联欢大会,乃当时的盛举,不论是各校友会长、理亊们在寒舍举办的筹备会议及日后正式大型联谊,都是休城轰动一时的大亊,因为这可是两岸校友会首次公开地欢聚一堂,媒体争相报道,双方均感到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这场天时地利人的聚会温馨又成功。多少年后,我仍为此自豪,没有想到两年后,会返回祖国怀抱,成为海归中的一员,并继续为推动两岸三地的联谊牵线。
“回家的感觉真好”,新华社区就是我的新家。当我带着母亲随着老伴的步履,在新华安家,丝毫没有陌生的隔阂,同文同种的我很快适应并融入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首先在社区学校学习国画。接着,受邀社区重阳敬老,活动中,我成为忘情叫好的超级粉丝。合唱团演出的夕阳红让人神往,时装队员穿着五彩缤纷的旗袍、晚礼服出场时,更令人惊艳,难以置信。回想1985年首次大陆行,满城都是单调的深色布衣,如今的改变,相差何止千里。我立即报名参加新华艺术团合唱队与时装队,成为“自娱娱人,老有所乐”团队中的一员。
相较之下,大陆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放下了生活重担,含饴弄孙,或唱歌、跳舞、打拳、练身,或学习摄影、书法、绘画、功夫、中医、保健、古玩及游山玩水,开始许多年青时代曾经梦想要做,没有余力、闲空做的事。
回到大陆后,我亲眼目睹上海幸福的老人生活后,写的首篇文章题目就是《璀璨的金秋,美丽的晚年》,在电邮中寄给诸亲好友,获得热烈的回应。之后,随时随地向友人们报导所见所闻,上海的食衣住行,多彩多姿的退休生涯,文娱活动,运动会及各地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最初仅只是相熟友人间电邮的来去,没想到引起美国和台湾两地亲朋好友的关注,相互传阅、转载,读友群如滚雪球般扩大。某位好友还专门在台湾为我设立个人博客网站,至今我完成的文稿近三百篇,除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分享心得外,经常也在北美华人中销售量最大的世界日报,美南新闻及世界华人周刊上刊登。近日的返台行中,在餐厅里不期而遇粉丝读者,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呀!
身兼三种身份(台湾同胞、美籍华人及新上海人)的我义不容辞的想做“穿针引线”的红娘,将素不相识的新知和旧友共聚一堂,联欢同乐,经过新华社区文化中心的全力支持和安排下,数度举办“两岸三地”联谊会,不论是以“牡丹藴,风雅集”为主题,别开生面“夏午客来茶当酒”的午后茶会,或是“缘结半生,新知旧友申城聚;相约相华,两岸三地仲夏情”同乐会都空前成功,浓情蜜意,水乳交融,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同是一家人”,真实的写造。
回到大陆后,老伴喜好收藏古玩,寒舍也被友人戏称为小博物馆,虽然和大藏家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我俩乐意做一名播种的义工,把家门大开,欢迎喜好的来客参观及细心讲解。连续两年,美国加州圣地牙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暑假学习班学生在华东师大上课,老伴聘为客座,介绍中国历史及儒学外,全体学生在院长率队下,到家庭博物馆上课,和中华古物做“零距离”的会面,我夫妇能为宣扬中华文化及悠久的历史尽力,无比荣幸。
今年的端午节,26位赤发碧眼孔子学院的师生经过我的牵线,受到新华社区文化中心的盛情款待,“两岸三地,世博情”在社区居民热烈欢迎中展开。我向他们介绍了屈原的故事和粽子的来历,希望能传播些中华传统元素给这些大孩子。学生们除了向书法家学习书法外,还第一次学着包粽子,并品尝不同口味的粽子,在观赏社区居民的文娱演出后,学生们也以互动的团体劲舞回敬。当晚还邀请学生们品尝中华美味,万水千山“粽”是情,愿远道而来的洋学生们有一个难忘的中国游。
六年来,因缘际会,见证祖国30年改革开放后最耀眼的一页,亲眼目睹辉煌的成就与翻天覆地的进步,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裕,与海内外同胞们共同迎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2008年,北京成功的主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扬名立万。今年,上海又实现了百年世博梦,“不出国门,看遍世界”,全球人都在刮目相看,大国正在崛起,我们的祖国正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何其幸运,我赶上了最令人骄傲振奋的时刻,回家了!
在世博期间,我接待的海外和台湾团体、学生和个人已经超过75批,其中最大的团体是64人,另外也有20多人或10多人的中型团体以及三三两两的家庭式小组。不完全统计,总人数逾300人。有的安排住宿,有的需要观光,或送往迎来的机场接送,或交通指引,临时医疗,或协助购买机票、火车票,美食向导,血拼向导等,我总是尽最大努力做到有求必应,宾主尽欢。成不了世博园内的“小白菜”,我自愿做个无名志愿者,未经正式培训,自己在网上认真搜索相关信息,为了避免误导,事必躬亲,确认消息来源(不道听途说),才放心转载,刊于博客分享。由浦东国际机场下机一刻起的乘车方式,全都仔细明示,从二号线地铁换乘,磁浮,公交都逐一亲身试探,专程跑过来回。此外,进园、出园的地铁、公交、轨交、水路、轮渡及园区内的陆上,水上交通经历也全是亲力亲为后的亲笔记录(绝不忽悠)。世博非正式的接待工作,虽让我忙得人仰马翻,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庆幸自己“生而逢时”,年过花甲,宝刀未老,尚能积极发挥余温,在这百年世博盛事中,没有缺席!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歌声仍旧在耳边响起,河山已近在面前,没有了乡愁的遗憾,我的“中国心”回到大陆后,安了!(殷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