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峡论坛解读:两岸交流无党派之分 地域之别

时间:2010-06-30 10: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提示  

  贾庆林在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上明确提出两岸交流要跨越地域、界别、党派和意识形态,显示中央已经意识到“两岸大交流局面已经形成”,应将巩固、扩大、深化两岸交流作为当前大陆对台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主要的内容。然这并不表示大陆已不再反对民进党的“台独”分裂主张,而是基于形势的变化,会在与民进党接触的方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通过接触发挥影响,以交流促变化。

  第二届海峡论坛圆满结束了,此届论坛较之上届规模更大、代表性更广、内容更丰富、成果更丰硕,将在两岸民间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的更大的动力。

  细心的人们应会发现,在6月20日召开的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台办主任王毅相继发表了重要讲话,内中透露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讯息。例如,贾庆林提出:“两岸交流,没有党派之分,没有地域之别,应当遍及城市和乡村,深入到县市、乡镇、学校和社区,深入到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等各个界别之中。”王毅在讲话中指出:“两岸交流应不断扩大参与,跨越地域和界别,跨越党派和意识形态”,“参与交流的同胞越多越好,交流的领域越广越好,……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机制化的交流格局”,等等。

  显而易见,上述两个讲话中关于“两岸交流没有党派之分和地域之别”、应“跨越党派和意识形态”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至今仍在两岸交流中缺席的民进党,以及受其政治影响、与大陆交流相对薄弱的大部分台湾中南部民众,其中的寓意为何,颇值得关注。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回顾了近年来大陆对与民进党打交道的相关政策说法,择要如下:

  2005年1月贾庆林指出:我们愿意与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代表性人士寻求协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我们一贯认为,广大民进党成员与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参观访问,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愿意做出正面回应,与之接触交往。

  同年3月胡锦涛指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2008年3月胡锦涛指出: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

  同年12月胡锦涛指出:希望民进党认清时势,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不要再与全民族的共同意愿背道而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

  综上所述可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2000年台湾政权发生更迭、民进党上台执政后,由于该党主张“台独自决”,推动“去中国化”、“正名制宪”暨“法理独立”,大陆对民进党主要是批判斗争,推动“两岸交流对话、协商谈判”的对象并不包括民进党。2005年两岸关系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后,大陆提出对民进党及主张、从事、追随过“台独”的人要采取区别对待、既往不咎、争取团结的方针,但总体上仍坚持不与该党接触的立场,除非该党“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换言之,两岸交流是有党派和意识形态之分的。

  也因此,大陆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政党及其主政下的中北部各界各阶层的交流要多一些,而与民进党及其主政下的中南部地区各界各阶层的交流相对要少一些,结果自然形成了“重北轻南”的“地域之别”。例如:迄今为止,大陆与泛蓝执政下的绝大部分县市都开展了对口交流,或签订了各种交流合作协议,而与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则鲜少交流,仅有的3名民进党籍县市长——高雄市长陈菊、云林县长苏治芬、台南县长苏焕智,仅出于推销高雄世运会、云林农产品和台南芒果的单纯目的,才不顾党内的质疑声毅然来大陆走一遭。

  显然,贾主席及王毅主任的讲话与以往有所不同,即没有像以往那样采负面表列“只要放弃(或停止、承认、改变)……我们就……”,而是正面强调“两岸交流要跨越地域和界别、跨越党派和意识形态”。这背后的考虑可能多少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两岸关系历经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的巨变,“台独”分裂路线已不构成主要危险,搁置争议、加强交流、和平发展、共创双赢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两岸综合实力对比逆转,大陆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对未来发展前景越来越有信心;

  三、两岸民间交流空前热络,经贸文化人员联系空前紧密,大陆对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和平发展的前景越来越有信心; 

  四、许多民进党人士以个人名义或“适当身份”来大陆从事观光旅游或经贸文化交流,亲眼目睹大陆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亲身感受到大陆对台政策日趋理性务实和以人为本,“台独”立场或偏激主张多少有所动摇。民进党执政县市从地方利益、执政绩效和巩固执政地位考量,也无不盼望能从两岸交流的热潮中分到一杯羹。民进党内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受到形势在变,必须对两岸政策做出务实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党内要求与大陆接触交流声音越来越大,以蔡英文为主席的党中央被迫委托民间智库规划两岸交流平台,并向大陆发出“不设前提进行对谈”的呼吁等。凡此较之陈水扁执政时的挑衅做法无疑是一进步,自然受到大陆的重视。

  如果上述分析正确,中央领导在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花很大篇幅来讲两岸交流的意义及其努力方向,明确提出两岸交流要跨越地域、界别、党派和意识形态,显示中央已经意识到“两岸大交流局面已经形成”,应将巩固、扩大、深化两岸交流作为当前大陆对台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主要的内容。然这并不表示大陆已不再反对民进党的“台独”分裂主张,而是基于形势的变化,会在与民进党接触的方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通过接触发挥影响,以交流促变化。

  正如中央领导所言:“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唯有交流才能增进了解和理解,进而转变观念,“增进同胞感情、扩大共同利益”。“只要两岸同胞进一步密切交流互动,消除各种疑虑和误解,就能够不断凝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为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唯有两岸交流“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迈进”,才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提供不竭的动力”,“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从上述意义上说,笔者衷心希望两岸民间交流能借助第二届海峡论坛的东风更上一层楼,也真诚期盼中共与民进党的交流能有所突破。如是,两岸关系必定会产生又一个质的飞跃而呈现更加崭新并充满希望的大好局面!(杨立宪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