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往虽然一度中断,但因‘谱系两岸’,两岸亲情从未中断。”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主席、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13日表示,“台湾与大陆,过去与现在,一直血脉相通,枝干相连,任凭什么力量,都无法长久分割切断。”
海峡两岸首次举办以谱牒文化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13-14日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陆炳文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捐赠纸质谱牒文献3大类计52种65册,并作《从“谱系两岸”谈到两岸谱系之我见》一文,与现场近百名两岸的谱牒专家学者交流谱牒文化。
陆炳文同时也是台湾著名谱牒专家。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陆炳文基于个人兴趣,开始在闲暇之余投入姓氏宗祠调研,仅10余年间,就走遍台湾各地宗祠300余座,搜集两岸各姓族谱上百册。而这项工作不仅帮助他找到根源,还间接让各个姓氏的朋友受惠。
“我们陆家的谱系可以说是因姓溯源,按谱结缘的一个代表。”陆炳文介绍,2010年11月,他受邀参加四川陆游文化节,代表各地陆游后裔献礼祈福,在先祖复出故地见到海内外各地宗亲,彼此论字伦比辈分,分享两岸同宗亲情。
谱牒文献资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海峡两岸民众血缘亲情关系、开展寻根认祖最为可靠的文献依据。
陆炳文举例,1987年中秋节前夕,一个客家人徐姓青年回到祖籍故土广东梅县,凭借族谱的记载,通过挨家挨户探访,终于在一位87岁的徐氏父老处找到一本家谱,认真核对后,终于接续了台湾、大陆两地的血脉。
“我真的很替台粤客籍徐姓庆幸,在失联离谱百余年后,藉由族谱而接上祖根。”陆炳文表示,找回可靠且值得相信的“谱儿”,这种根深蒂固的亲情才得以体现。
陆炳文说,不论闽南人或者客家人,都有一个移民和再移民的过程,由中原到闽粤再渡海迁台,作为宗族历史的忠实文本,族谱的编修、修补与保存工作,是形成对祖上认同的凭证,是两岸亲情关系的见证。
陆炳文希望:“两岸首次举行的民间谱牒文化交流活动,两岸专家、各姓宗亲能因谱连缘,更好推动两岸民间谱牒流通发展,共同促进对中华民族姓氏谱牒这一珍贵文明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者 苏巧凤 陈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