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祖日报社长宋志富(左一)向参观者介绍传统的报纸铅印历史。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到马祖,看什么?除了声名在外的北海坑道、八八坑道、芹壁聚落,不为人知的场馆也值得一看:马祖故事馆、马祖民俗文物馆、桥仔渔村展示馆。因为,这里有马祖的历史源流、文化履痕和情感记忆。
报社里的“马祖故事馆”
记者随媒体采风团一到马祖,第一站安排的不是景点而是马祖日报社。一进报社,并不是听介绍、座谈,社长宋志富先把大家领进了“马祖故事馆”。2007年,他提出修建马祖故事馆构想,2010年9月完成建设,同年11月对外开放。
故事馆一楼展示了传统铅印厂房设备、器材及报纸印刷过程,摆设了数百个很多年轻人从未见识过的铅字,让人颇感新奇。同时,还有影像设备不定时播放马祖“战地政务”时期的风貌,斑斑驳驳的影像,让观者有恍若隔世之感。二楼展馆通过资料介绍、票证实物和老照片,展现了1949年至1992年43年间马祖各个时期的生活风貌,其中不少实物和照片都是注重收藏的宋志富提供的。
谈及为何要办马祖故事馆,宋志富说:“我就是想通过历史记录、新旧对比,留住马祖独特的故事、人文历史,因为这里有和台湾不一样的味道。大家以后来马祖观光旅游,可以从马祖故事馆出发,从故事出发。”
走出故事馆,赫然发现墙上的标语:“今日的马祖日报,明日的马祖历史”。记者走访过、了解到的大陆媒体,虽很多设有展示馆,但较多的是展示报社自身的历史,像马祖日报这样专门设立故事馆,珍藏报社自身及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似乎还不多见。
民俗文物馆里的“归去来”
如果想要深度认识马祖的人文历史,最好的选择是走一趟马祖民俗文物馆。这个馆位于南竿岛清水村,于2002年整建完成,马祖的历史渊源、人文风情、民俗生活等都有生动的呈现。
展馆整体采用闽东聚落建筑样式,利用起伏地形,沿山而建,前低后高,高低错落自成聚落风貌,仿佛自然成长于环境之中。文物馆外面立有代表马祖神话之鸟的燕鸥雕刻,户外广场还有趣味盎然的十二生肖石雕。
马祖民俗文物馆共有四个楼层,一楼定调为印象馆,内有一块巨大的“盐碑”,刻着含有闽浙总督告示的“清末马祖配盐碑记”全文,它原本矗立在北竿岛塘歧村,如今成了镇馆之宝。二楼区为渊源馆、建筑馆、生活馆和产业馆,在此可了解马祖历史和聚落发展、建筑风格、生活风貌,如航海使用的帆船、渔具和酿酒过程;三楼则有礼俗馆、戏曲民乐馆、闽东学馆、宗教信仰馆和工艺馆。
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东引、北竿和南竿岛发现,距今约6000年前马祖便有人类居住,所发掘出土的文物与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的一样,均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当时人过着渔猎和采集生活。马祖一些聚落还以青蛙、蛇为氏族图腾,如北竿芹壁村的路灯最顶端就是青蛙造型。
在这里,可以传承文化。这个馆除了有福州习俗介绍,还不定期有闽剧展演,闽东学馆里还有福州民谣学习等互动体验项目。一间小小的课堂,每张木桌都有个触控显示器,里面有数十首福州民谣,如《搓(米时)挤搓搓》《一粒橄榄扔进溪》《老鸦咬田》等,可以跟着学习。“城里两种塔,白塔和乌塔……一涨一落连江水,一砖一石闽东情。”导游在一旁轻唱,完全的福州味道。
小渔村也有别样展示馆
如果说马祖民俗文物馆是“应该有的”,那么,一个小渔村也建起一个历史和民俗展示馆,也许算很新奇了吧?这个就是位于北竿岛的桥仔渔村展示馆。
桥仔是北竿第一大村,位居山谷间,雨水长期冲刷形成沟壑,处处搭有小桥,因福州话中“仔”为“小”之意,因此得名“桥仔”。它也是马祖距离大陆最近的聚落,传统依靠渔业为生。这里也是马祖庙宇最多的地方,有“庙村”之称。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传统渔业渐渐式微,村内人口大量外迁,现在只有100多人常驻,因而,造成“神明比人多”的奇特现象。
为留住本村的历史,桥仔人决定兴建一座展示馆。2006年底,展示馆重装开馆,轰动了整个马祖。馆内陈列了传统渔具,并展示介绍了渔业作业方式,以及马祖当地风俗习惯,如服饰、饮食等。
因为这个小小的展示馆,桥仔人的历史和情感可以回味。比如捕虾、制作虾皮是早期马祖人最主要的生计来源,这里就展示了其演变过程。当地导游林家君介绍,以前马祖姑娘出嫁时,有唱“妹啊妹,做别人的媳妇要听话,一只虾皮咬两口”,意思是生活不容易,新媳妇到了婆家要勤俭持家。“因为现在制作虾皮已经没有了,但在这里我们可以体验到这个过程和生活的艰辛。”
恋恋桥仔,风华再现,这样一种对传统历史、情感记忆的留存方式,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