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台南县的17名游客特地到东山岛铜钵村“净山名院”,朝圣“玉二妈”。自净山名院被确认为台湾所有“玉二妈”宫庙的祖庙后,2007年8月,铜砵村净山名院“玉二妈信仰民俗”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年多来,净山名院已接待台胞1.2万多人次。
据记载:铜砵村妈祖婆山(也叫净山),山下有座“净山名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七年间(1589),崇祯年间重修。清嘉庆戊午年间寇乱遭毁,丁丑年扩建重修。民国年间和文革时期再次遭毁,1985年由台胞、新加坡华侨捐资重建,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庙宇面对台湾海峡。其院碧瓦飞檐,精致雅观,保留着明朝院庙的建筑风格。院外有多处胜景,与庙门前的马銮湾景区交相辉映。
“净山名院”俗称“妈祖庙”,但这里奉祀的却是“柔懿夫人”陈怀玉,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同时奉祀“大妈”、“二妈”两尊神像。两尊神像见证了血浓于水的闽台神缘。史载,入闽开漳圣王陈元光次女陈怀玉,聪慧贤淑,文武双全,心怀报国大志,豆蔻年华即随父亲走上开发闽南、平定獠寇扰乱的戎马生涯,17岁时在漳浦县的一次战事中不幸以身殉国。贞观十七年,武则天为表彰她安民定邦的功绩德勋,敕封她为“柔懿夫人”。
据史料记载,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曾在铜钵村前的马銮湾造船、训练水师,并于当年农历三月廿二日,举兵进军台湾,其中一路水师从东山岛出征,铜钵村40多名子弟把净山名院“妈祖”神像奉请上船随军征台,一路顺风顺水。但途经澎湖岛时,遭遇荷兰军队炮击阻截,幸得“妈祖”显身助战,郑成功大军直捣台湾,而铜钵村子弟无一伤亡。
“妈祖”神像随军征台后,净山名院一时成了无神之庙。铜钵村人又重塑另一尊“妈祖”金身安位祭祀。台湾收复后,铜钵村部分子弟兵恭奉“妈祖”神像返乡。结果,庙里就有了两尊“妈祖”神像,征台返乡的“妈祖”神像被称为“大妈”,重塑的“妈祖”神像被称为“二妈”。至今,“净山名院”保留下两尊“妈祖”神像和赞颂陈怀玉功德的额匾、楹联。大殿额匾、殿中横匾上书金字“淑女元勋”、“懿德怀柔”;大殿门联:“柔质秉军机而称烈女,懿躬参将略以佐严亲”;殿前石刻柱联:“德布颍川怀壮志,神恒寰宇玉坚贞”等。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铜钵村部分去台子弟定居台南山上乡等地。其“净山名院”香火也就首播台南山上村,故山上村“天后宫”是台湾所有“玉二妈庙”的总庙。“玉二妈”香火由此在台湾、澎湖等地广为传播,迄今340多年。现在嘉义、台南、台北、台中、基隆等地都有“玉二妈庙”,信众遍布台湾已达数百万人。为了实现了谒本追源的愿望,台湾国际狮子会台北地区负责人陈秀卿、嘉义市天后宫董事长萧镇煌等众多台胞,经过13年的调查考证,终于在2006年确认东山净山名院是台湾所有“玉二妈庙”的祖庙。
2006年10月24日,以台南“山上天后宫”为首的台湾“玉二妈庙”寻根谒祖团一行21人,首次来到铜钵村净山名院,举行了认祖祭祖仪式。2009年2月16日,由台湾嘉义市天后宫牵头组织的全岛26家“玉二妈”宫庙的650名台胞信众组成的进香团,首次乘船直航大陆,用7顶神轿恭奉92尊神像回“娘家”,在净山名院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诵经祈福、文化踩街等活动。之后,海峡两岸间的谒祖参访交流活动持续不断。
●专家点评
东山县博物馆研究员陈立群:东山净山名院有着闽台民俗文化的鲜明特色,对于研究闽台同根共祖的地缘、文缘,以及两岸的民俗信仰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同时,通过开展两岸民俗信仰交流和联谊活动,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和民族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