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27日刊发投稿文章称,九份,这个名字有点怪,容易引起人的好奇。但是九份的街市很热闹,不喧哗,静静地显示着“小地方”的历史张力,在感慨叹息之余,九份给人更多的是思索和回味。
文章摘编如下:
九份,这个名字有点怪,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初听,有点不知所云。去过后,才能真正体味到她的特别。九份,不大,是一个依山傍海而建的山城。不,确切地说,应该叫山镇,这样似乎更符合九份的氛围,事实也确实这样。
九份在台湾的东北部,属台北县瑞芳镇管辖。小镇上的房屋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层层迭起,且风格各异,有如屋上屋、楼上楼,从山下望去,颇有几分壮观。站在山上,朝北望去,可以看见对面的基隆屿和其它岛礁。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也就是海景房了。
我们去的时候已近傍晚,半山腰小镇的入口处挤满了参观结束的游客,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随行的台湾朋友很有经验地把我们领进了路边一家据说很有名的芋圆店,让我们先品尝一下这里的风味小吃,同时也避一下人流的高峰。穿过店堂,里面是一个带顶棚的露台,往那一坐,四围的景色尽收眼底。再看碗里的冰沙芋圆更是晶莹剔透,有桔红的、黄的、白的,还有淡雪青色的,在红豆沙的围衬下透着诱人的光泽。舀一勺,放进嘴里,哇!冰凉爽口。酥软的豆沙,滑润的芋圆,清甜的桂花,直直地冲击着人的味蕾,然后在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记忆──九份的芋圆名不虚传。
一碗芋圆下肚,旅途的疲乏尽消。而此时,游人也渐渐散去,九份又恢复到了以往的平静。我们开始了对她的初探。
顺着狭小的石板路,在两旁店铺的“挟持”下,我们拾阶而上,顺势而下,静静地浏览着这座商号云集,建筑别致,风情万种的古老小镇。那条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竖崎路就是九份最具特色的“阶道”,石阶、茶坊、老屋,勾勒出九份的古朴。要知道,脚下的这条山路,或者说“阶道”,曾经是九份的重要交通枢纽,在小镇的发展中起过很大的作用。
九份的另一看点该是基山街了。基山街又称“暗街”,是小镇的商业街,由于路窄店多,两旁延伸的屋檐几近相连,遮住了外面的光线,故有“暗”的一说。不过,这也给游街购物的街客省去了日晒雨淋的麻烦。“暗街”的两旁几乎全是店铺,很小的开间,经营着传统小吃、茶饮、手工艺品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游人的目光。慢慢走,细细看,喜欢什么就停下来问一问价、聊一聊,摊主绝不会大声地推介,或与游客争吵。走累了,可以随便旋进旁边的茶馆或小吃店坐上一坐,喝上一杯高山乌龙茶,吃上一个黑糖麻糬,也绝对称得上一种享受。九份的街市很热闹,但不喧哗,静静地显示着“小地方”的历史张力。
另外,九份的建筑也很有特色。似江南小镇,似云南丽江;或平遥古城,或上海租界;时而欧美,时而日式,没有雷同的简单复制,却有着在哪见过的似曾相识的影子。九重町客栈和升平戏院(台湾第一家电影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佳作之一。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堆砌,其实却包涵着建造者的文化素养和小镇发展历史的时间脉络。徜徉在小镇潮湿的石板路上,古老的街灯把人的影子渐渐地拉长拉长,然后又渐渐地缩短缩短,在这光影交替的游历中,九份的轮廓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据《台北县志》的文献记载,清朝初年,这里只是一个九户人家的小小村落,每当外出购物或有货船来时,所要的东西每样都是九份,久而久之,九份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这里的地名。光绪19年(1893年),九份地区发现了金矿,大批的淘金客蜂拥而至,使原本只有九户人家的小山村迅速地发展成为3、4万人口的小镇,九份从此告别了她的平静和荒芜。随着采金业的发展,九份逐渐地繁荣起来,为小镇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历史,也铸成了现今的观光重镇。
如果说日月潭、阿里山是大自然造化留给台湾大地的珍宝,那么小小的九份就是时间岁月烙在宝岛身上的印痕,她见证了小山村从平静、发展到繁荣,然后又回归平静,再从发展到繁荣的过程。“今日九份客到来,当年黄金梦已远。”在感慨叹息之余,九份给人更多的是思索和回味。
夜,静静地降临在小镇的上空,3月底的海风拂面而过,透着几分凉意,望着满山闪烁的灯火,忽然,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著名诗句从我的脑海中跳出,“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此时,九份,这座古朴小镇的画面也定格在了那里。(原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