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份少数民族部落调查:弱小部落濒临消失

时间:2008-10-29 13: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全台湾首份少数民族部落总调查纪录出炉。台湾“赛夏族”文史工作者根志优累积十年田野调查资料,完成八百多个部落调查,除了描绘各族部落分布区域、生活概况与特色,更发现,许多弱小部落面对人口外流与文化流失严重冲击,亮起濒临消失的红灯。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这股危机已经蔓延在“邵族”、“泰雅族”、“邹族”等原住民社会,有些部落人口几乎都快走光,“邵族”的大平林部落处境更是堪忧,因为未划入原住民地区,几乎快被同化;有些部落则因官方调查资料还未确实,成为“另类消失部落”。

  报道说,每年农历八月是“邵族”的过年节庆,也是日月潭的伊达邵部落难得聚集的盛会,他们高歌吟唱,努力传承既有文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邵族”还有一个“大平林部落”,不在日月潭地区,目前剩下不十户,却是逐渐“走向黄昏”。

  古调歌词母语 老人仍哼唱

  近八十岁的丹春木是当地部落年纪最大的耆老,也是唯一还会吟唱古调的老人家。他目睹部落青年外流、文化的流失与生活破败,内心感触良多,当地过年的祖灵祭仪式已经停办了五十余年,尽管年轻一辈早已经失去印象,不过,他还是记得,依旧在回味。

  丹春木从压箱底翻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里头记录了当时过年要吟唱的歌曲,他担心文化失传,小心翼翼用日文留下歌词,旋律依旧盘旋在脑海中,在自家的槟榔园中,他开了嗓子就对着远方缭唱,还一边解释男生唱完,就要换女生对唱,一首接着一首,遥想当年仪式的盛况,彷佛回到五十年前的老部落,族人又回到了身边。

  年轻族人外流 文化难传承

  隔壁的亲戚丹金兰目前六十八岁,也是少数还会讲“邵族”话的人,但很多话也都记不得了,她经历台风水灾,失去了老公和两个儿子,目前只剩小儿子和他同住,随着年岁凋零,她感叹说:“在我们这边,邵族人就快死光了。”

  大平林部落的“邵族”从日据时期就已经和汉人混居,隐身在汉人的村落中,却没有划入原住民的乡镇地区,台当局“原民会”对原乡的照顾始终无法遍及这里。

  面临瓦解危机 部落空洞化

  根志优跑遍全台部落。他指出,类似大平林部落的情况还很多,许多部落面临瓦解的危机,甚至只剩三、四户,包括“邹族”的阿里山乡兹安纳部落、“泰雅族”的复兴乡石门部落、多洋部落等,不少部落连道路都没有,还有进出需要靠船只接驳,“不仅是被遗忘,简直就是被遗弃!”

  原住民乡村人口外流是造成部落空洞化的主因,根据台湾“原民会”资料,都市原住民人口数在1995年是90945人,占全台原住民总人数为24.6%;2003年1月底增加到147365人,比例也增加到34%;直到最新统计,到今年8月底,都市原住民已经突破20万人,占总人口的41.26%。

  都市化成潮流 原住民回乡难

  根志优忧心,这样的潮流不仅是量变,也会是质变,原住民乡村最后会出现文化断层,走向消失的危机,岛外也常有这样的案例。

  台“原民会”目前伤脑筋的,除了思考适度调整资源照顾日益增多的都会原住民,也要加强原住民乡村的教育与产业政策,让原住民回乡意愿增加,但官员坦承:“都市化的潮流真的很难抗拒。”

  根志优的部落调查中,看到了部落人口和文化流失的危机。他更发现,许多部落的存在就连“原民会”都没有掌握到,他曾经担任“原民会”委员,了解各地提报的资料不够确实,有些部落就这样沦为官方统计的“另类消失部落”。

  提报资料不实 官方难掌握

  据报道,台东县太麻里乡的上大溪部落是“排湾族”的老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大武山中的“古拉劳”旧部落,约在17世纪50年代辗转迁徙至现址,早期部落多达两三百人,因为人口外流,部分族人迁徙至大溪部落,上大溪部落反而被遗忘。

  根志优说,除了上大溪部落,在屏东县牡丹乡小路部落,明明就还有上百名的“排湾族”人,约略四十户,部落因为处于牡丹乡与满洲乡交界处,官方统计都没有清楚掌握。

  此外,台东县长滨乡的南溪部落其实是“阿美族”和“布农族”混居的地区,但彼此分地而处,“阿美族”聚落称为“几嘎打岸”部落,布农族则称作“古苏哈拉”部落。根志优表示,这是两个不同部落,相距也有一段距离,“原民会”的调查资料却只有出现“阿美族”部落,“布农族”的部分就这样消失了。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