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莞如老师和学生演示人体肋骨认知教学。
以往的教学活动,大多聚焦在老师精彩的“教”,鲜少看到学生真实的“学”,形成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讲授。在数字化互动的时代,老师如何走出唱“独角戏”的角色,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台湾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生物“活化教学”的案例片,“春分带学生去八卦山观察灰面鵟鹰,假期带孩子去滨海湿地进行生态探查”。生物课也可以如此有趣,也可以在野外找寻知识和思考。
这其实只是台湾“活化教学列车”项目的一个缩影。自去年10月18日起,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活化教学列车”,把一些优秀老师的创新教学经验拍成短片,让岛内老师观摩学习探讨,改变以往僵化的教学、学习模式,促进台湾创新教学。
台北市木栅中学地理科老师张建维为了让学生了解台湾,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台湾地图,结果有人用模型,有人透过名人、小吃介绍各地特色。五花八门的台湾地图完成,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上台分享自己的制作思路和心得。
彰化县立线西中学的姚同学,用自己制作的模型分享学习DNA的过程。“我带着老师分发的模型纸,亲自动手制作成DNA模型,后面妈妈一起来帮忙制作模型,全家人一起动手很开心。”对此,该中学的生物老师林莞如说,不仅仅是DNA,在课堂上她会让学生拉线,更直观地了解人体小肠的长度。
当了20多年生物科老师的林莞如告诉记者,以前应试教育的“高压”让她和学生关系紧张,后面她尝试合作教学模式,重新找到教学的乐趣。“以前更像‘驯兽师’,学生考高分,可是考完试也许他们不再对生物有任何兴趣,现在我更像一个导演,安排好情境,控制好时间,做好协调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人士指出,“活化教学”、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改变老师的观念和教法,但这并不容易,要慢慢引导,让他们了解其他方法可行而且更好。去年,“活化教学列车”主要是把一些老师的创新教学的优秀经验,拍成十几分钟的影片,供老师观摩学习探讨,促进台湾教学的多元化。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制作拍摄了25个短片。
来自基隆市立碇内中学的数学教学团队透过共同研讨、提问及反馈,将“合作学习”带进数学课。上课前,该校数学科李昕仪老师安排座位,将桌椅排成ㄇ字型,再依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采取异质分组、两两配对。学生分组相互讨论时,李昕仪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小白板轻声讨论;当学生上台解题时,李昕仪老师鼓励学生展现台风,台下同学也要勇于提问。就这样,学生们慢慢转向大家,分享各种解题的方法,说话的胆量也愈来愈大。
善用教具和教学投影片也是引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李昕仪老师以常见的扑克牌为道具,让学生认识“等差级数”,并以教学投影片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引导学生进行图像式思考,进而让学生上台分享各种不同的解题方式。李昕仪老师告诉记者,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理解问题的核心,要比死背公式有趣且容易多了。
台北市教育局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取消基本测试后,台北市中学重要的核心概念是“活化教学”,老师除了教学生扎实的知识外,还要教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并具备批判思考的能力。老师不是问学生“知道什么?”,而是问“为什么?”、“如何做?”、“有何不同?”等思考问题。(驻台记者 李向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