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商品交易中心MIT精品馆,2011年11月在位于花桥的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盛大开业。
MIT,即MADE IN TAIWAN。馆内汇集了1700多种台湾商品,化妆品、文创用品、美食茶艺等应有尽有,还原活色生香的纯正“台湾味”。
这“花开并蒂、桥连两岸”之地,已成为海峡两岸创新合作发展的新地标——包括台湾商品交易中心在内,这片规划面积达4.4平方公里的庞大区域,正是昆山立志打造的“台湾商品进入大陆第一平台”。
“台资重镇”瞄上两岸商贸合作
“台资高地”昆山素有“小台北”之称。近年来,昆山台企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向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
向来敢为人先的昆山人,抓住两岸经贸关系深化、太仓港被列为直航口岸的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创新苏台经贸合作模式,完善贸易合作功能,在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花桥国际商务城,设立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为昆山乃至全省广大台资企业更好地集聚、发展、壮大、提升,提供重要平台和示范区。
“我们要在花桥打造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市场的‘桥头堡’、‘第一平台’,努力在两岸商贸合作方面再闯一条‘昆山之路’。”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介绍说,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将以商品贸易为切入口,积极拓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金融服务,着力形成集台湾产品、商品集中采购、批发零售、展览展示和商务办公于一体,服务江苏、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台湾商品集散地。
“五个中心”打造台湾商品集散平台
对于两岸商贸合作区这样一个崭新的载体,应该建什么,怎么建?昆山人放眼国际,聘请了专业咨询机构——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来做商务策划。
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罗敏介绍,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初步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重点建立台湾商品交易中心,台湾商品展示中心、台湾商品分拨配送中心、台湾商品物流保税中心和综合服务配套中心等“五大中心”,以及昆山、江苏及上海地区台企产品内销平台等“六大商品交易平台”。
10年前就想开拓大陆市场的台商张正光,如今在花桥梦想成真——他在MIT精品馆开了一家铭记茶苑。“我只要在电脑上点一下补货,ERP系统将物流与商品系统对接,台湾那边马上就能接到订单并且发货,从花桥‘直飞’大陆居民家庭。”
在税收、物流、销售等各方面,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为台湾商品提供了一条难得的通路与平台。台商尤其是中小企业将有望实现“抱团进军大陆市场”,花桥也将成为台商的“大陆基地”。
“现在8万平方米的二号馆已经完工,主要以工业产品为主。未来5年,将形成年贸易额500亿元、进出口100亿美元的规模。”台湾商品交易中心行销副总李宏亮说。
“优势叠加”凸显合作区前程似锦
去年8月,第二届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在花桥开幕,集中展示了两岸电子电机领域的前沿尖端成果。昆博会由昆山市政府和台湾电电公会联合主办,短短4天就吸引了超过20个国家的专业买家及民众36500人次参访,现场交易额达2亿美元。
这样一组抢眼的数据,让关心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建设发展的人们信心倍增。事实上,花桥作为全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兼具了上海的区位、江苏的政策和昆山的成本优势,同时又叠加了长三角及昆山周边台资密集的产业优势、上海“两个中心”加快建设的机遇优势,以及太仓港与台湾高雄港直航的物流优势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
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将成为昆山乃至全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领头羊”,让两岸经济、科技、文化、生态领域的先行先试,在花桥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