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几点看法
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希望两岸共同面对全球经济新局,共同构筑两岸愿景,共同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两岸可以适时务实探讨经济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为两岸经济合作增添新的活力。针对以上会谈内容,台湾有些学者提出应尽快确定两岸共同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方式和途径,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情况看,台湾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还需要进行充分准备。
目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中主要有以下已经或正在进行谈判的合作机制:1.东盟10+n(包括10+1/10+3/10+6);2.中日韩FTA(以及中日FTA和中韩FTA);3. 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4. 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其对加入成员的开放程度要求不同,相对而言,台湾当局最积极努力加入的、由美国主导的TPP要求开放程度最高。
但台湾加入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条件并不成熟。以TPP为例,这是一项自由化程度颇高的FTA,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开放上,由于台湾当局长期采取保护岛内农业的政策,导致岛内农产品价格偏高、竞争力不强,无法满足加入条件。根据台湾"财政部"的统计资料,2011年台湾全部产品平均名义关税率约为5.89%,但农产品名义及实质税率则分别高达13.88%和7.94%,与TPP成员间主要贸易产品零关税的目标相差甚远。由于农产品在美国、新西兰、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TPP成员出口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若台湾加入必然要大幅开放岛内农产品市场,这在岛内当前的政治、经济氛围下是难以实现的条件。对于台湾加入其它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也存在类似情况。
服务业开放更是制约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重要瓶颈。台湾岛内对两岸刚刚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的反应就可以看出开放台湾服务业市场的阻力有多大。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为了推动两岸服务贸易正常化和自由化,相互开放服务业市场,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而签署的协议。两岸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涉及到WTO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部门中的11个。大陆方面出价均高于对WTO的承诺水平,一次性出价涵盖的行业类别之多、开放力度之大,在大陆已签署的类似协议中是前所未有的。台湾当局评估,协议将使台湾实质GDP增加0.57%,约2200亿元新台币,创造至少3500多个就业机会。台湾电子商务、信息业、在线游戏业、金融业、环保业、物流及运输业等七大产业受惠尤为明显。这些对台湾民众来说都是重大利好。
然而这样对台湾有利的合作协议却引发岛内部分传统服务业业者强烈抗议。例如美容美发业者担心大陆业者来台会冲击就业人口;电影业担心台湾沦为大陆电影代工,增加配额将削弱台湾电影竞争力;运输业者担心资本、人力、资金无法与大陆业者竞争;旅行社及旅游服务业担心大陆业者进一步挤压台湾业者利润空间;电子商务业者担心只限福建无法到其他地区;印刷业担心大陆出版业会变相入台,台湾印刷业可能被陆资购并;建筑物清理服务业、批发交易服务业等也都忧虑会"全面沦陷"。
而且还有在野党的猛烈批评。2013年06月26日民进党第十五届第四十次中常会发表新闻稿称:"本党除与相关产业代表进行会谈外,亦多次疾呼执政者应暂缓签订……执政团队仍执意签署,且黑箱决策,漠视民主程序,本党对此要给予严厉谴责……中央党部除已成立专业小组因应外,亦与立院党团设立受冲击产业专线申诉电话,并陆续安排与受冲击产业座谈,为产业发声,反映业者意见……且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民进党主席苏贞昌甚至表示,马当局如果强推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就是罢免(马英九)最好的时候";如果有"立委"坚持"护马","就是罢免立委的时候"。最后迫使台湾立法机构决议将协议由"备查"改为"审查",使该协议尽快生效增加了不确定因素。这些表现都可以看出台湾对开放岛内服务业市场是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与制度准备的。两岸之间都如此,台湾对外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谈判恐怕会更加困难。
二、从台湾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序看,两岸经济整合应优先于对外经济整合。
两岸经济整合不但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更实际的利益前景,当两岸经济整合达到一定程度后,两岸共同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会使台湾获得更合理的成员地位和待遇。
由于大陆始终抱持"求同存异"、"两岸一家"的原则与理念处理两岸经济合作问题,对事关台湾经济根本利益的方面会以"同理心"对待和处理,即国台办所说的"本着两岸一家人的立场,充分体谅、照顾台湾民众的关切,尽可能地照顾台湾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基层民众,特别是台湾中南部民众的实际利益"的处理原则,有助于两岸相关经济协议的达成,也使两岸经济整合难度远远小于台湾与亚太地区其它经济体的经济整合难度。例如,两岸签署ECFA时大陆就本着以下原则促使双方取得满意成果:一是着眼于两岸全局利益,做到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务实协商、合理安排;二是着眼于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彼此关切,结合两岸产业互补性,达成了一个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早期收获计划,两岸民众得以尽早享受贸易自由化的利益;三是大陆方面充分理解台湾经济和社会的现状,着眼两岸经济长远发展,未涉及台湾弱势产业、农产品开放和大陆劳务人员输台等问题,体现了大陆方面最大的诚意和善意。
两岸经济整合具有广阔的深化潜力和空间。两岸当务之急是持续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这一历史性任务虽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不能满足两岸民众的现实需要,继续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仍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面临的最迫切任务。
2005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谈时曾提出所谓"共同市场"的概念,他认为两岸建立共同市场主要是三个阶段:第一,排除双方贸易障碍;第二,希望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第三,让所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地流通。按上图所示,基本接近于第二个层次,即在两岸间实现贸易和要素的一体化。
2008年以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相继举行九次会谈,签署19项协议,达成诸多共识,解决了一系列两岸同胞关心的经济、社会、民生问题,对协议范围内的两岸交往与合作做出了制度化安排。2010年签署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将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推进到新阶段。2013年6月签署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继《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签署后的又一个ECFA后续单项协议,是两岸积极落实ECFA的成果体现,是对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充实。该协议的签署,为加快实现两岸服务贸易正常化、促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做出了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对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与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
然而,未来两岸在经济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的方向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两岸均是WTO成员,双方本应在落实承诺的基础上,相互给予更为优惠的市场开放待遇,但两岸在市场开放方面并未完全实现正常化,主要是台湾方面对大陆方面的开放还未达到对其它WTO成员的开放水平。贸易方面,台湾自1994年7月起对外实施负面进口管理制度,截至2013年6月,台湾对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禁止进口的货物为0项,管制进口86项,而允许自由进口货物共10947项,占进口总货物项目数(11033)的99.2%。但同期,台湾对大陆禁止进口的货物为2115项,管制进口338项,而允许自由进口货物共8580项,只占进口总货物项目数的77.8%。投资方面,仍是截止到2013年6月,台湾对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资金的开放投资项目比例达96%,而对大陆资金的开放投资项目平均比例为66%;台湾对侨外资投资采负面表列,禁止或限制投资的领域不超过40项,而对陆资仍采正面表列,禁止或限制投资的领域约200项。
正因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还远未实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空间。两岸在深化经济合作时可以创新性地同时推动经济正常化与制度化的发展。例如两岸刚刚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就是采取正常化和自由化同步推进的方式,这与其他自贸区在正常化基础上推动自由化的方式完全不同。为积极推进两岸正常化进程,促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双方在协议中专门设立了公平待遇条款,为两岸双方尽快实现服务贸易正常化,推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制度机制。类似的工作是当前两岸亟待研究的经济议题。
三、从台湾经济发展角度看,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并非台湾当前最急迫议题,加速经济转型更重要。
近年来台湾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下一直处于困境,10年来台湾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2012年经济增长率仅1.26%,今年第1季为1.54%,"经建会"的景气信号已连续18个月处于经济低迷的蓝灯或蓝黄灯。今年前4月台对美国、欧洲出口继续下降,对大陆、东盟出口增幅锐减。首季民间消费创近15季以来新低。投资方面除半导体产业外,其他产业仍以衰退为主。失业率居高不下,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今年第1季实质平均薪资已退回16年前的水平。2013年6月25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接受岛内《经济日报》专访时表示,要射出三支箭引领台湾打破"闷经济",包括自由经济示范区与ECFA的建设、汇率平衡及扩大公共投资。其效果尚待观察。
造成台湾经济低迷的直接原因是外部需求萎缩。高度依赖出口的台湾经济面临外部市场"两头挤压"的窘境,不仅来自欧、美最终市场的需求相对减少,来自韩国、大陆、东盟等地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强,出口下降影响到岛内投资及消费意愿低落。
更深层的原因是台湾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面临空前转型压力,具体表现为岛内产业结构失衡、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人力供需失调等。因此在台湾当局2012年9月提出的《经济动能推升方案》中规划了五大应对策略,包括推动产业多元创新、促进出口拓展市场、强化产业人才培训、促进投资推动建设、精进各级政府效能。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符合长期发展要求的转型举措短期内并不一定能有刺激经济效果,甚至可能会有阵痛,加上在野党的牵制和反对,以及岛内改善投资环境的阻力等因素,使台湾经济迟迟不能顺利完成转型升级,真正摆脱经济困境。
根本上看,真正可以使台湾经济脱困的关键仍在"内",不在"外"。台湾经济完成转型升级才可以彻底走出当前的疲态。经济转型需要巨大的市场支撑,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才是两岸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正发生的深刻变革与转变,使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与过去30年相比,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过去"高举债、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增加储蓄与出口,成为美国经济走出危机的重要凭借。而长期以来美国接单-日本进口-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两岸投资贸易方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外,来自全球节能减碳浪潮、低碳经济与产业兴起,正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分工的态势。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加快了中国大陆转型升级的步伐。未来大陆经济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重大变革。扩内需、调结构成为大陆"十二五"期间推动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台湾经济也将步入一个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逐步改变主要依靠欧美消费市场的态势,将外销市场向大陆等新兴市场倾斜,改变企业以代工生产为主的模式,加快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也将面临历史性的转折,台商投资大陆将出现经营方式、采购来源、出口市场结构等方面的转型,台资企业与大陆当地企业合资的比重将逐步增长,在大陆当地采购和出售当地市场的比重也将迅速提升,就产业链而言,将实现"台商产业链"向"两岸产业链"的深刻变化。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及生效是为两岸制度化合作奠定良好基础,但由于两岸在资源、市场、经济结构、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岸要实现经济与产业链的整合,还需要在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与货物、服务贸易的合作机制进行密切衔接与配套,才能发挥整体效益。因此,未来随着两岸贸易投资规模的扩大与对各自经济影响程度的加深,两岸需要进一步推动政策协调、制度整合,将两岸经贸政策与各自的宏观经济策略、经济布局进行衔接,就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某种形式的协调,进一步增强两岸经济合作组织机构、功能制度的约束性和有效性,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总之,两岸在探讨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时,应以"适时"和"务实"为出发点,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资讯中心联系(010-8399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