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再贴现” 货币政策主动性增强

2013-07-03 14:09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林天泉

  7月1日晚间,央行发布消息称,近期对部分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央行还指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65亿元。截至目前,全国再贴现额度为1620亿元,再贴现总量中,小微企业票据占比为

  45%、涉农票据占比为27%。“总体看,再贴现政策的实施对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再贴现是央行提供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自农行的一位专业人士认为,“从6月24日央行就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专门发函,再到6月25日央行再度发表了题为《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消息,再到7月1日增加再贴现额度;从加强预期引导,到强化窗口指导,再到运用再贴现工具,这一系列动作和表态都释放出一种强烈信号,即央行在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正在进一步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货币政策的主动性正在加强”。

  也有分析认为,上周央行表态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原则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后,增加再贴现的举措是在兑现此前承诺,有助于进一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进一步缓解流动性压力。

  进入7月,预示着下半年经济已开局。“当前,从各种数据反馈的情况和国际经济运行态势看,下半年我国面临的货币政策执行环境将更加复杂。”在此前的采访中,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对记者表示,“下半年我国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压力大、任务重,加上国际形势变化快、市场波动恐不时发生,这都加剧了下半年经济环境运行的复杂性。”在他看来,要应对今年下半年复杂的经济局势,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主动性无疑是题中之义。

  今后货币政策主动性的增强,目标之一就是要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此次央行再次“放水”宣布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除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引导资金进入正确“轨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在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的同时,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对再贴现的管理。央行表示,一是通过再贴现向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力度;二是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小微企业签发、收受的票据和中小金融机构承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办理再贴现票据的票面金额原则上应在500万元以下。而且要求各分支行对再贴现票据的类型、行业、企业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定期检查、总结再贴现业务的使用情况、业务效果和风险防控,确保再贴现用于支农支小。

  业内人士称,央行明确了哪些机构可申请再贴现,哪些票据可以被再贴现,力求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得货币政策效果更加精确,也更好体现“用好增量”的要求。

  货币政策主动性的增强,目标之二就是要明确货币政策的传导方向,加强对市场预期的有效引导。有分析认为,今年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是中央自去年年底就定好的,但为什么市场没有准确理解稳健货币政策的含义,部分商业银行迅速扩张业务的同时忽略风险管控,从而造成近期银行间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甚至被称为“钱荒”?其原因除了市场主体自身因素外,还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因此,增强货币政策的主动性,明确政策意图,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未来,货币政策如何增强主动性?在日前召开的“2013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给出了明确答案。周小川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他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信贷投放,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市场总体稳定,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条件”。

  虽然自5月底以来的流动性紧张如今渐进尾声,但在加强市场流动性管理方面,今后还需继续着力。上述农行人士表示,“央行在《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中很明确地表示,将‘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良好货币条件’,预计未来市场将看到央行更好地发挥政策主动性,加强流动性管理。”(牛娟娟)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