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新政:告别“四万亿” 剑指虚拟经济泡沫

2013-06-25 09:03     来源:新京报     编辑:王伟

  货币新政:告别“四万亿”

  解决“资金空转”,“盘活存量”金融新政剑指虚拟经济泡沫,将“钱”引入实体经济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李克强总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

  这也显示了我国货币政策新思路,即不再依靠“水涨船高”的效应,通过大量信贷投放拉动经济增长,而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其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挤掉虚拟经济的泡沫,让经济增长更扎实、更实在。

  “四万亿”,这个曾经在金融危机期间让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刺激策略,已经不能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关闸”引发断粮

  央行不愿“放水”救市,是因为这轮“钱荒”并不是银行真的没钱了,而是因为目前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

  这个6月,银行业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断粮”危机。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隔夜拆借利率大涨578.4个基点,收于13.444%,创下历史新高;其盘中更是一度触及30%的罕见高位。

  有交易员感叹,“咱也算是见证历史的人了”。

  面对这一轮银行资金面紧张的局面,不少人都期待着央行“放水”救市。但是央行始终未采取任何主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操作,不仅未下调存准,还继续发行央票收回流动性,打压了银行习惯性“伸手要钱”的预期。

  分析认为,央行迟迟不愿放水救市,是因为这轮“钱荒”并不是银行真的没钱了,而是因为目前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没真正用到“刀刃”上。

  事实上,目前社会融资总额持续攀升,M2以高出既定目标的速度大幅增长。到今年一季度,M2与GDP的比值已近200%,但实体经济并未因此而有所提振。以工业增加值、PPI、PMI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指标改善有限,企业运行疲软,产生过剩问题凸显,显示当前货币投放与实体经济增长严重脱节。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信托产品、民间信贷等存在较大套利空间,一些企业将获得的融资用于放贷、投资金融产品而非再生产,加上银行“借短贷长”、期限错配日益严重,使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不断累积。如果再注入流动性,只能使情况更严重。

  “四万亿”时效已过

  在天量信贷资本的拉动下,我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阴霾,但在经济快速恢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后遗症”。

  2008年末,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之时,我国经济也遭到冲击,2008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幅大幅回落至6.8%,导致全年经济增长回落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止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我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全面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四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地方政府随后也推出了18万亿的投资方案。

  在天量信贷资本的拉动下,我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阴霾,经济迅速复苏,当年实现了全年GDP增速9.2%。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当时我国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成绩突出,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许多国家对此很羡慕。”

  但在经济快速恢复的同时,也出现了“后遗症”。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曾指出,“四万亿”计划在当时来看确实是有必要的,但这样大量投资的刺激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包括产能过剩、企业库存增加,库存积压;投资效益的降低,以及环境问题的增加。

   而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疲软的症结所在。

  新政“攻坚”结构性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新一届政府的施政重点,已经从经济增速的调控转向环境、金融风险、生产和食品安全以及改革等结构性问题。

  和金融危机时“四万亿”的思路不同,新一届政府的货币政策侧重点,放在了如何把这些蓄在虚拟经济池子里的钱引进实体经济,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上。

  本月以来,高层已经多次表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在6月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七个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其中强调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而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要求严控新增信贷投放。会议还强调了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

  这一做法改变了以往“稳增长”的措施中常用的加快项目审批、加快信贷投放的方式。银河证券认为,上述措施是针对当前广泛存在的金融脱媒而提出的针对性指导意见,游走于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各类资金关系将得到治理。虽然这在短期内可能推高拆解利率,但长期有利于市场资金价格关系的理顺。

  高盛高华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则认为,新一届政府的施政关注的重心已从经济增速的调控转向环境、金融风险、生产和食品安全以及改革等结构性问题。虽然短期内使得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但新政的有利影响在于这些改革举措应该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并可能提高潜在经济增速。

  银行需自查自控

  政府“纠偏”的举措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也对银行目前的盈利模式和风险管控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怎样才能实现中央希望达到的效果?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在总量上已没有理由和条件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必须对货币增长进行控制。而对于目前大量投放到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等投机领域的信贷,必须进行压缩和控制。

  他还称,从更深层次来讲,还要进一步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让政府“去公司化”。“目前资金低配现象严重,大量银行信贷被一些高消耗、低效率的政府项目、房地产项目占用。”郭田勇说,“应该规范政府财政性投资支出,让这些项目从资金需求中退出,让位给更需要资金支持的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等,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同时,政府“纠偏”的举措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对银行目前的盈利模式和风险管控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经历了连续多日的钱荒之后,银行已经开始反省自身的资金结构和现金流管理。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6月21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分行7月5日前尽量避免大额走款,即日起走款达到或超过3000万元,必须经报批到分管行长层面方可放款。与此同时,该行也开始清理月内到期资产业务,确保不出现同业违约情况。全面暂停所有同业资产业务、部分套利业务。

  “经此一役,各家银行都会有所收敛。特别是到月末、季末,这样的资金需求旺季,更要提前准备好资金了。”银行人士称。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在货币政策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大方向下,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最近银行间市场利率的飙升是否会导致借贷利率水平的提高。此外,强化风险管理是否会导致非银行融资的大幅下滑和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以及如何保证加强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前提下确保资金会流向政府希望扶持的重点部门和行业,是下一步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银行首先需找准自身定位,将其服务型机构与上市公司角色进行平衡,不能光以逐利为目的配置资金,将大量资金投入表外理财、同业业务等高回报而忽略实体经济需求;而政府则要监督银行,使其业务合规,对超出适当规模的部分业务进行适度干预,“不能让银行享有特殊地位”。

  新京报记者 沈玮青

  - 回顾

  银行“钱荒”并非首次发生,2011年,随着当时货币、信贷政策的逐步趋紧,“钱荒”成为焦点话题。股市无钱,银行缺钱,楼市的资金也不宽裕。处处“钱荒”之下,“钱流”去了哪里?2011年6月21日,新京报“钱荒”调查对当时的“钱荒”做了深入报道,并通过采访专家对“钱荒”做出解释:“资金面仅仅是结构性紧张”。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