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收入统计标准的细化更能折射出整个人身险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亦能客观地反映出目前各人身险公司的经营“脸谱”。如,哪家公司在卖保障型产品,哪家公司在卖投资型保险产品
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的官方“成绩单”如期公布。细心的人士会发现,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最近一次人身险保费收入的统计口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增“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两个统计标准。正是这一微妙的变化,将保险公司的各色经营“脸谱”暴露无遗。
统计标准更细化
根据以往,保监会统一发布的行业及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情况,通常仅有一个统计口径,那就是“原保险保费收入”,市场人士据此可判断出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然而,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原保险保费收入”已不能用来简单衡量各公司的“江湖地位”,尤其是人身险公司(寿险、养老险、健康险)。
因为根据新会计准则,“原保险保费收入”已不再是人身险行业及公司所有保费收入的笼统概括,而是指传统险及通过保障风险测试的分红险及万能险的保费收入部分。通常来说,分红险能被计入保费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万能险。尤其是在银保、网销渠道销售的短期万能险产品,能被视为保费收入的几乎忽略不计。
而没有通过风险测试的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投资收入部分(多为万能险),则不被视作保费收入,而被列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则按独立账户进行新增交费统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三项合计业内俗称“规模保费”。
折射各公司经营“脸谱”
事实上,保费收入统计标准的细化,更能折射出整个人身险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亦能客观地反映出目前各人身险公司的经营“脸谱”。如,哪家公司在卖保障型产品,哪家公司在卖投资型保险产品。
不难发现,以生命人寿、前海人寿、安邦人寿、天安人寿、华夏人寿、正德人寿等一批中小规模为主的人身险公司,今年1至4月落袋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远远多于“原保险保费收入”。这也意味着,这批人身险公司目前售卖的多为偏投资型的万能险等产品。
这与中国人寿、太保人寿等大部分人身险公司的经营路径截然不同。一位市场人士分析称,虽然万能险等偏投资型保险产品大部分不能被计入保费收入,只能算作投资款交费,不能提升市场份额,但之所以仍有一批公司对于此类保险产品趋之若鹜,根本的原因在于:逆势求生存。
“这是在寿险大环境不理想的境况下,无奈的差异化之举。”一家中小型寿险公司人士坦言,在增员乏力、个险难做的情况下,与大型保险公司去拼保障型产品,显然不切实际。相比之下,虽然万能险大部分不能被计入保费收入,但却能带来现金流,通过投资赚利差。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一批保险公司蜂拥万能险等偏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当口,一旦有公司在规模和投资上踩错了节奏,将不排除存在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风险。保险公司理应以此为警觉,提前做好应对之举。(记者 黄蕾 卢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