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家银行披露的理财产品说明书来看,投资信贷、信托和票据资产的产品占比并未显著上升。这意味着,部分理财产品承诺的高收益并非来自投资资产产生的盈利,将来很可能要用银行的盈利来弥补高昂的资金使用成本。
一边是由于流动性紧张,许多银行大幅推高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边却是屡屡曝光的银行理财巨亏事件。近日,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同享二号”中华精选投资理财组合,因亏损近30%,而引来了广泛质疑。
当前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与长期产品的收益率倒挂,显然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波动有关,收益率陡然攀升也是为了吸引资金。“我行热销34天保本保证收益理财产品,5万元起购,预期收益率6.5%。额度有限,欲购从速。”这是记者最近收到的一条北京银行营销理财的短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资本市场收益也不乐观,在以往许多产品仍在长期亏损之时,一个疑问随之而来,这些新发行的短期理财的高额收益从何而来?
业界人士分析,在银行理财的投资标的中,一般期限较长、流动性较低的非标类资产收益率会较高,但是今年的银监会“8号文”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进行了严格限制。从多家银行披露的理财产品说明书来看,投资信贷、信托和票据资产的产品占比并未显著上升。这意味着,部分理财产品承诺的高收益并非来自投资资产产生的盈利,将来很可能要用银行的盈利来弥补高昂的资金使用成本。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市场上的资金状况,比如现在出现了“钱荒”,银行为了揽储,不得不大幅提高收益率;另一个则是投资资产的收益率,为应对短期流动性紧张,银行推出的多是保本高收益型的产品,但是短期内很难能有投资标的产生如此高的收益,只能在以后以银行的利润去弥补。
有专家表示,作为短期存贷替代工具的理财产品设计,有可能会偏离银行代客理财的本质。银行发行理财的初衷应当是代客进行资产管理,通过专业化运作,引导老百姓将闲置资金投向有增值潜力和投资价值的领域,实现财富保值增值,银行则在与客户共赢中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但是,目前一些银行更多的是将理财产品作为一种工具,附加其上的功能是头寸调剂、规模扩张,甚至是银行指标冲时点的途径。
这种目标的短期化倾向,导致的是投资操作不透明,客户获得的收益与投资标的不能一一对应,虽然银行也会利用高信誉来支付理财客户本金和收益,但是并非来自真实投资盈利的收益支付,会在未来某个时点显现出其影响。对于大型银行而言,这一影响会因资产规模盘子巨大而被忽略,但对小银行而言却无法忽视。之前流动性出现紧张的是杠杆率较高的中小银行,将来受高资金成本困扰而影响盈利水平的很可能也是它们。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中小银行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还有待检验。
脱离代客资产管理本质的银行理财产品,对银行和客户显然都不利。众所周知,期限错配、短存长贷是造成流动性紧张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短期负债向长期资产配置的问题,尤其是支撑地方融资平台等中长期贷款,一些杠杆率较高的中小银行要么通过同业拆借借入资金,要么通过滚动发行理财来维持资金运转,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头寸不足。而眼下银行如此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短期的资金腾挪术虽然暂时缓解了流动性紧张,但是长期看却反而加大了流动性风险敞口。目前发行的理财期限多为
30天到60天,也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集中兑付期,到时流动性会否缓解,会否因为理财集中兑付而出现新的流动性紧张还不得而知。
对投资客户来说,伴随短期理财收益走高,投资门槛也大幅降低,风险水涨船高。投资者将来面临的风险,一个是业界普遍提醒的兑付风险,另一个则是因为定价机制不够透明带来的收益风险。而这是此前监管部门对资金池类理财进行清理和严格监管的重要原因。只有资金来源与投资资产一一对应,单独管理、核算,这样客户才能充分掌握理财投资的真实信息,这是银行理财稳健发展的根本要求。也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定价机制才是公允的,才能保障投资的收益和亏损完全由理财客户承担。
眼下虽然有很多客户被短期理财的高收益所吸引,也因投资渠道的狭窄而趋之若鹜,而且由于是为了短期揽储,银行出于维护自己信誉的考虑,必然会让理财客户获得不菲的收益。但从理财的运作过程看,如果理财产品的投资操作路径被遮盖,对投资者却是不公平的。
在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健全、投资者理念还不成熟的背景下,银行因为风险披露不充分、产品出现亏损而遭遇的理财纠纷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的设计,更让许多普通投资者难明就里。专家建议,银行理财市场若要健康发展,理财产品必须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同时还要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