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资金池模式方兴未艾,众多银行纷纷参与其中,创新不断。而如今资金池模式,几乎成为过街老鼠被各家银行所讳言。不仅国有大行纷纷表态,划清与资金池业务的界限,监管层也频频发文,重拳整顿。受此影响,业界也将“资金池”改称为与之对应的“资产池”。
3月25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强调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一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和核算。“8号文”不仅整顿了非标债权资产扩张,而且资金池作为一种过渡型银行理财模式也正在走向终结。
规模已超两万亿
所谓资金池模式,业内称之为“多对多模式”,是指有别于传统的“一对一”理财产品,而以债券、回购、存款、信托收益权等多元化投资的集合性资产包作为统一资金运用,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多款理财产品持续性募集资金,以动态管理模式保持理财资金来源和理财资金运用平衡,并从中获取收益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
据介绍,资金池业务最早是从股份制银行做理财业务开始兴起的,随着理财产品的增加,令资金池里的资产标的越来越多,已包括存款、债券、票据、回购、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专户理财产品等多种资产。
截至目前,官方仍未对外公布资金池规模,各商业银行对资金池类理财产品规模亦讳莫如深。
但有研究机构基于持续跟踪统计结果,并结合相关渠道获得的信息得出结论称,截至2012年末,仅针对个人发售的资金池类理财产品余额已超2万亿。
本月末,各大银行即将上报对资金池类理财产品自查整改的结果,但截至目前,被视为银行理财最大风险的资金池规模却仍是未知数。
非官方数据则显示规模颇为可观。社科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前,资金池类产品余额在理财产品余额中的占比一路上升,至2011年末, 资金池类理财产品余额占整体理财产品余额比重最高时达到65.4%,余额接近3万亿。
不过,此后该比值略有下降,但仍维持高位。截至2012年末,针对个人发售的资金池类理财产品余额达2.3万亿左右,占针对个人发售的理财产品存量规模46.9%强,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分秋色。
社科院高级研究员范丽君强调,如果将对企业发售的资金池类理财产品纳入其中,规模将不限于2.3万亿。
事实上,资金池的操作方式给银行带来不少便利。某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部人士称,银行之所以热衷于资金池的业务,一方面是有利于快速拓展理财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对一”产品一旦出现亏损风险,则不可避免地会曝露出来。如果是在一个资金池里的业务,这个问题则可以避免。“利用银行自有资金兑付给客户,或者滚动发行新的产品来承接原有产品资产,则可以避免客户损失的发生。”该人士表示。
存在三大风险
要具体核算2万多亿资金池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仍是一道难题,因为资金池类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且投向不明确。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133.6万亿元,2万多亿“资金池”规模相对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而言,略显微不足道,也因此多有认为,其潜在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范丽君认为,从产品设计上来看,资金池类产品存在一些弊端,随着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蕴藏的风险仍不容小觑。
微观层面上,单款产品募集资金与资产无法一一对应,导致产品无从定价、无法进行单独核算;且由于产品投向不明,单款产品的风险无法识别,一旦某项投资发生风险可能会波及多款产品,甚至如果后续资金不足,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等。
此外,资金池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以“多对多”形式的存在,也给银行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非标准化债权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以公允价值进行流通与交易。虽然“一对一”的非标债权产品的项目价值能核算清楚,但进入到池子里,以“多对多”的方式操作之后,非标债权产品的价值就难以看清楚了。“一个资产对应一个或者两个产品,它的价值很清楚。但假如十个资产对应两个产品,就看不清楚了。”一位银行业人士称。
宏观层面上,隐藏在资金池类产品迅速扩张的表象下,是“存款理财化、贷款证券化”两头在外的业务模式的扩张,这些业务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一则会导致统计数据失真、增加宏观政策的调控难度;二则如果的贷款资金投向了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那么给相关理财产品带来的风险将更大,甚至出现表外风险转嫁表内的现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目前资金类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在其投向。如果投向高风险领域,比如私募股权、房地产等领域,一旦风险暴露,确有可能触发成为“庞氏骗局”。
“如果投向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违背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范丽君称。
大行划清界限
今年两会期间,银监会下发《关于2013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将根据“法人立项”的原则,按照统一部署,将理财业务作为立项重点,集中力量整治违规设立“资产池”等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意见》称,尽管银监会三令五申要求商业银行停止此类“资产池”操作,但仍有部分银行采用此种运作模式。
鉴于此,各机构监管部门和银监会派出机构应先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自查整改,然后结合理财业务非现场检测提供的有关信息和发现的问题,选择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总行,以及各银监会派出机构辖内2-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行进行“资产池”等操作行为的专项现场检查。8号文被认为细化了该《意见》。
在监管层重度施压银行禁止开展资金池业务的情况下,诸多银行都明确否认了自己在开展资金池业务。日前,工行行长杨凯生在该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工行发行了6.8万亿理财产品,没有一笔是资金池业务。”
建行称,该行已完成资金池一对一的重组,未来会继续加强业务管理。农业银行则称,该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已全部托管,每个资产组合单独核算。中国银行高管在该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则称,在监管部门有关资金池的规定出台以后,中国银行新的业务都已经严格控制,目前业务存量并不大。
中行行长李礼辉称,“简单地说,新的(资金池)业务我们不做了,现在还有一些存续的没有到期的,我们在加强管理。”(上 证)
相关新闻
收益率面临分化
银行理财将现新格局
【深圳商报讯】逐一分解8号文所提两点核心监管要求不难发现,“要求理财产品与其投资标的物一一对应”的效果是,原先那种多个理财产品打包混合投资的操作模式将不复存在,不管是保本型产品还是非保本型产品,都需做到每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每个产品都必须“配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
“以目前商业银行大量发行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的情况来看,若之前是以资金池模式进行统一管理,那‘一一对应’的要求将对银行内部核算系统提出很高的技术要求。试想,100个产品混合管理与100个产品分列管理,所需的人力投入就是1:100。对于投资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产品来说,单独管理并不难,但是对于配置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非保本产品来说,要做到每日净值核算是非常困难的。”一银行资金运营中心人士这样表示。
这对整改后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配置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组合投资产品数量将快速减少,新发银行理财产品趋向于两类产品,一类是只投资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保本型产品,一类是全然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通道类产品。
对于投资者而言,一旦银行理财产品放弃“资金池”运作模式,转而回到传统的一对一产品,势必会导致各类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分化。以债券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将较低,以融资类项目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将较高。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认为,要想整个银行业完全摒弃资金池模式应该还需一个过程,毕竟目前已有大量此类产品正在运作之中,步步为营地化解“资金池”才是可行之策,对于新发行产品应该逐步拉长投资期限,以渐渐匹配所对应的资产期限。
可以预见的是,“资金池”运作模式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过渡产物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将回归代客本质,产品投向将更加具体和透明,产品收益分配将以真实投资资产带来的收益为准。
当银行和投资者厘清了各自权责,一个崭新的银行理财时代将从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