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代销、私售第三方产品也同时暴露出部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另一“短板”,那就是对银行从业人员的业绩考核、职业操守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缺失。这导致部分从业人员为了冲指标,在理财产品的介绍过程中,有意夸大产品预期收益,隐瞒产品风险,致使客户忽视产品中蕴藏的风险。
3月底,又到了银行季度性存款冲刺的关口,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了起来,个别城商行甚至又不失时机地推出预期年化收益率破5%的产品,高收益的“花枝”在春风中摇曳,投资者在被“花香”诱惑的同时,切莫忘记“风险”二字。尤需指出的是,掏腰包之前,最好问清所投资的理财产品是这家银行“亲生”的还是“代销”的——两者风险指数大不相同。
代销产品风险多发
发生于去年底的华夏银行理财产品飞单事件迄今尚未了结,银行代销及私售产品所致的风险也因此格外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去年底,华夏银行客户在其上海分行嘉定支行购买的中鼎财富系列私募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客户们前去讨说法,华夏银行则回应,该产品既非该行理财产品也非银行代销产品,而是该支行理财经理私自出售,该员工已离职,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除华夏银行事件之外,有媒体报道,“四大行”之一的某银行代销信托产品浮亏超50%,另一家大银行的前员工私卖理财产品导致客户资产1200万元剩800万元等。多个地区的多家银行接连曝出理财产品纠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银行代销或银行员工私售的信托、私募产品等,表外业务、影子银行的讨论再次沸沸扬扬。一些青睐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时间感到有点儿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