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银行在加大揽储力度,部分银行频推高收益率理财产品,还有些银行私下里推出了“存款返现”、“定存贴息”等优惠活动,如100万元定存一年返点5%。,1000万元以上的大额存款日息甚至高达4%。为了应对季末时点的业绩考核,一些银行员工甚至自掏腰包支付高额利息,而这些员工与客户也多为私下“口头”约定。目前,监管层已在严格监控银行高息返点的揽储行为。不过,即使出现违约现象,客户也仅仅损失“返点或者贴息”,本金与银行利息基本不会出现闪失。
针对不规范的“资金池”理财业务,银监会在年初召开的内部监管会议上,要求商业银行首先开展内部风险自查,若三个月内无法完成整改,需向公司董事会报备,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此次监管部门严厉要求,现场检查若发现银行仍然违规开展此类业务,将考虑停止其从事理财业务的资格。银监会监督整改期间,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会更为谨慎。
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10%,一浮到顶”正在由城商行逐渐向股份制银行蔓延。此前按兵不动的股份制银行开始对2年期、3年期定存利率进行调整,存款利率市场化开始呈自下而上的态势推进。例如,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一家分行正在开展一项暂时性活动,将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由此前的3.75%、4.25%上浮10%至4.125%和4.675%。“利率上浮”是“利率市场化”走出的第一步,利率上浮的幅度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将产生深远影响。
被网友称作“私房钱杀手”的银行账户资金保底归集业务,近来受到部分银行限制,具体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在中小银行争推资金归集业务抢占存款资源时,有的国有银行却对此业务做出限制,这使得市民难以将国有银行的账户归集到其他银行进行账户统一管理。银行人士分析,银行此举的目的在于遏制存款外流。“资金归集”业务是在超级网银的基础上实现资金归集功能,这种技术确实存在削弱国有银行吸纳存款的优势。
本周共有654只理财产品发行,新增产品涉及60家银行,产品平均期限为124天,相比上周平均期限113天有一定幅度增加,本期中长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量较多。本周人民币理财产品占92.97%,与上周的96.33%相比略有下降,外币理财产品依旧以港元、美元、澳元为主,其中美元产品的发行量和预期年化收益率均有所下降,澳币理财产品则出现“双升”。
产品收益率呈现小幅回落趋势,除7天、1年期限产品以外,各期限产品收益率均出现小幅下降。从收益率分布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行的产品收益率相对偏高,各期限预售收益率最高产品多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行发行,其中平安银行发布的产品中,有两款产品收益率排在了相应期限类的第一名,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华兴银行的短期7天类理财产品仍占据第一的位置。
从理财产品投资分布来看,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券商资管类产品比重增加,除组合投资类产品以外,固定收益类产品比重依然较高。(□本报记者 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