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使用了7个多月的逆回购突然被3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取代。自此之后,央行迄今已持续开展了三次正回购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出现品种和节奏的频繁变化,始自元旦过后。1月5日,央行突然开展了900亿元5天期逆回购操作。此后,在短暂延续去年逆回购操作节奏和组合方式后,央行开始改变逆回购操作节奏,不仅放弃使用28天期逆回购品种,而且例行操作也变成7天期或14天期的单品种操作。直至2月19日,正回购在时隔8个月后被重新启用。
在很多人看来,公开市场操作本身就是双向调节,有逆回购就有正回购,资金过紧,央行就会通过逆回购释放资金;资金过松,央行就会通过正回购回笼资金。而正回购启动的时机,恰逢春节后首周。通常,春节后资金面比较宽松,资金利率也较低,并且节前流出的现金,节后都将逐渐回流银行系统。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因银行备付提高带来的资金需求远超1万亿元,这意味着节后随着银行备付降低而释放出的流动性就超过万亿元,这直接导致了春节后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泛滥。与此同时,由于1月份外汇占款的激增带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增加;而1月在1.07万亿元新增信贷之外,非信贷融资也高达1.47万亿元。显然,流动性过于充裕,决定了央行必须启用资金回笼工具——正回购。
然而,人们对央行使用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的力度之猛,还是有些吃惊。比如,2月18日至2月22日这周,央行通过两次正回购操作,加上该周到期的8600亿元逆回购,一周实现了高达9100亿元的资金净回笼,较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回笼的资金还要多。这似乎不像是单纯的回笼资金,更像是有意识地收紧流动性。
人们的敏感并非毫无道理。一方面,在大力度回笼资金后,上周(2月25日至3月1日)即便一无央票和正回购到期,二无逆回购到期,三是各大银行刚刚交过每月例行的补缴准备金,市场流动性有趋紧迹象,央行依然在周二进行了地量正回购,此番动作耐人寻味。另一方面,从2012年6月至12月,70个大中城市,无论是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还是二手住宅价格均“涨多跌少”,涨势明显。进入2013年以来,楼市回暖趋势进一步强化,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房交易量价齐升。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与上月相比,上涨的城市有53个,下降的城市仅10个,另有7个城市价格持平。近期房价的快速上涨,加重了央行对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担心。在房价不断攀升的同时,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在持续走高,自去年11月份以来,CPI已连续三个月处于上升通道,预计2月CPI将继续回升。通胀的持续爬升,同样让央行不敢掉以轻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暂停逆回购、重启正回购操作,适时加大资金回笼力度,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似乎有防范通胀压力上升和资产价格泡沫出现的双重考虑。果如是,则货币政策基调的微妙变化,值得关注。
放到更长时间区间中观察,人们或许更能深刻认识当前货币政策操作背后的含义:如果说去年6月登场的逆回购,恰逢中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逆回购因此在稳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话,那么,今年重启的正回购,恰逢中央提出“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正回购或将在控通胀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但考虑到1月M2增速高达15.9%,远超市场预期,而且月度数值与年度目标之间已出现明显偏离,因此,适当回收流动性,尚不能据此断定货币政策发生拐点。因为,人们同样注意到,在连续三次正回购操作后,上周四(2月28日)央行竟意外地未开展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操作空白”显示出央行正在以中性态度评估持续正回购后的市场流动性状况。
当然,如果未来数周,央行依然不断开展正回购操作,那么或可视此为货币政策目标已从去年的“稳增长”转向今年的“防通胀”。只是,目前看来,作出这一结论尚为时过早。因为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1%,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主要分项指数也有不同程度回落,表明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