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根儿,新闻出版业再次传来利好消息:新闻出版总署和交通银行日前在京签署《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交行将在未来3年内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5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就在去年2月,一份名称几乎相同的《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新闻出版署和中国工商银行之间签署,根据协议,中国工商银行将在未来5年内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少于6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也就是说,到2015年底(即“十二五”的期末),两大行将累计为新闻出版业提供至少1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业内人士认为,有如此雄厚的资金进入,新闻出版产业以及产业巨头们,未来将迎来十分乐观的战略性发展机遇期。
业内人士指出,以上两大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并非偶然,而是依托国家政策方针框架的指引水到渠成的。据1财网消息,早在201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就曾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要有序吸纳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发挥金融、基金、股市、证券的投融资功能,建立有利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如今,随着新闻出版总署与两大行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人们有理由相信,柳斌杰署长对业界指出的战略性发展方向已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兑现了。新闻出版业界人士更有理由乐观地期盼,随着投融资体系的建立,或将有更多的战略合作协议得以签署,更多资金进入这个热门产业,这个产业将变成“香饽饽”。
巨型香饽饽价值百亿
这将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香饽饽”。论个头,可以用“巨”字来形容。正如柳斌杰在文中所指出的,“要培育一批大型出版传媒‘航空母舰’”,2011年年初(即“十二五”开局之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将打造一批“销售超200亿元的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而这个目标将通过引导和规范国有出版传媒集团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开展产品合作、项目合作、资本合作等措施来实现。另外,这个“饽饽”里的内容还十分丰富:《指导意见》指出,要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发展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为代表的出版新业态;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和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构建线上流通和线下流通相结合的现代化出版物流通体系;鼓励出版传媒集团对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中央和地方出版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实现跨地区发展;鼓励出版传媒集团兼并重组新闻出版领域以外的其他国有企业,实现跨行业发展。
事实上,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建设传媒航母的条件。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增加值达4021.6亿元。而随着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和更多资金的注入,柳斌杰为新闻出版业提出了更为现实的发展目标:他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回顾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文化产业要突出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带的作用”,他指出,今年新闻出版领域将加大力度建设数字出版基地、版权创意产业基地、音乐制作基地及新兴领域基地。未来一至两年内,建成若干个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地。“这将是新闻出版业集中技术、人才、资金、政策优势,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新的增长点。”柳斌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