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刘兴强11月7日在第七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表示,占据国内上市期货品种成交总量三分之一的油脂油料期货的法人持仓占比已经超过六成,品种日趋成熟。
对于油脂油料价格走势,与会人士认为,受制于供应的恢复性增长和产能过剩未有改善,就中期走势而言,油脂油料去库存化依然是期价运行的核心,预计短期内库存压力仍将对期价构成压制。
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增加
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刘兴强表示,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参与大商所油脂油料品种期货交易的法人客户合计有9800多个,是2006年的2.3倍,油脂油料期货品种的法人持仓占比已经由2008年的平均51%提高到目前的65%。”他说。
而随着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市场的投资结构和运行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个突出特点是,油脂油料期货品种的期现套利、跨品种套利、内外盘套利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常用工具。大商所统计,今年各类套利交易已达2414万手,参与套利交易的客户数已达4377个;另一方面,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在利用期货市场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并且表现出较好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而这一点也在持仓量上得到体现:2011年,外资背景企业持仓在大商所油脂油料品种总持仓量的比重中,大豆达到近30%,豆油达30%-45%,豆粕达40%-60%,棕榈油平均达50%。
刘兴强说,以上这些变化反映出我国目前上市的油脂油料品种已经越来越成熟,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
价格发现功能得到进一步体现
据了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油消费国家之一,我国油脂油料需求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大豆进口量已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棕榈油的进口也占全球贸易量的20%左右。
受美国干旱、南美大豆减产等因素影响,今年油脂油料品种的现货价格发生了大幅波动。今年1至10月,我国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现货市场价格最大波幅分别达到32%、59%、15%和32%,其中,大豆和豆粕的价格波幅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这一特点直接明显地反映在交易情况中,油脂油料品种成为今年最活跃的品种系列。其中,豆粕期货交易尤其活跃,10个月共计成交2.7亿手,日均持仓达109.22万手。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大连豆粕成交量在农产品期货和期权合约中名列第一。
与交易活跃相匹配,今年油脂油料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大功能发挥也更加明显。今年大商所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4个品种主力合约期现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8、0.98、0.91和0.92,较好地反映出了现货市场变动趋势。
而价格的灵敏有效,也使更多的现货企业开始利用期货价格在现货贸易中开展基差定价交易。刘兴强介绍,目前豆粕期货多空持仓前20名均为法人客户,参与交易的既有中粮、中纺、中储粮等大型国企,也有益海、嘉吉、路易达孚等国际著名粮油企业,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类民营油脂压榨、贸易企业。“许多企业第一次学会利用期货市场从事经营管理,扭转了过去的亏损局面,实现了持续发展。”他说。
需求有望回升 大涨动力不足
三季度,大豆、豆粕价格在南美以及美国大豆减产影响下相继创出历史新高,而油脂价格走势相对较弱,不仅未能超过2008年的历史高点,反而在9月份随着美豆价格的回落而出现大幅下跌,分析人士指出,这与全球植物油供应并未因大豆减产而出现大幅下滑有关。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聪在第七届油脂油料大会上表示,当前油脂油料产业形势较为严峻,在需求不断增长情况下,中国油脂市场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此外产能扩张也较为迅猛,产能过剩现象比较明显。
陈学聪具体分析说:“大豆压榨产能近几年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尤其是2009年以后,目前压榨产能达到1.2亿吨。而菜籽压榨的总产能为3800万吨,近期新增产能达到了1500万吨,已接近饱和水平,产能大大过剩。国内棕榈油扩张也很明显,目前产能已经达到了每天5.7万吨水平,总产能达到了2000万吨。”
而从国际市场看,南美大豆进入播种期,播种面积增加,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南美大豆产量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豆油供应紧张的情况将得到缓解,全球植物油供应将得到改善,油脂价格大幅上涨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棕榈油仍具增产潜力,供应压力也长期存在。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棕榈油消费,中短期内,马来西亚、印尼库存仍将维持高位,打压棕榈油价格。
当前,我国豆油的商业库存约为140余万吨,而棕榈油的港口库存则在80万吨左右,二者皆处高位。随着到港量的增加以及消费淡季来临,后期国内港口库存高企的趋势不会改变。南华期货认为,就中期走势而言,油脂去库存化依然是期价运行的核心,预计短期内库存压力仍将对期价构成压制;不过随着元旦和春节假期的日益临近,油脂需求将会有所回升,供应压力或将逐渐减轻。因此,中长线看期价仍有望震荡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