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总是在最薄弱的环节断裂。经济下行过程中,一些基层农信社和农商行的风险敞口突然打开,成为风险海滩上的裸泳者。
最近,河南省许昌市小召乡发生围堵许昌县农信联社大门事件。事情源于原信用社代办站原代办员王伟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该网点7年前即已撤销,王也早已被清退。但他私刻信用社印章、仿制信用社存单,冒用小召乡信用社屯里储蓄名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相关单位居然一无所知,最后酿成危情。
重大资产风险和声誉风险在农商行已不是第一次。2010年,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发生内外勾结金额逾7亿元虚假按揭大案,不法分子之所以得逞, 在于他“拿钱砸人”有本事,一条线上从上砸到下,从下砸到上。北京农商行多名高管因此领罪。不久前,河北肃宁县尚村农信社破产案,也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控体系薄弱,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向都是案件高发区。在江苏,一些地方的基层农村信用社、农商行亦发生多起案件。某县农商行一主办会计,在长达7年时间里,利用工作便利,先后挪用内部往来资金和客户资金20多次,直到去年底出逃后才暴露。
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受制于多方面因素,每一轮经济波动中都容易成为金融安全的“重灾区”。2008年以来的经济波动中,这一魔咒效应再度应验。少数基层信贷人员受利益诱惑,长期为一些企业和融资性中介充当资金掮客,在灰色地带游走。“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参与民间借贷活动中,如出现资金周转不灵,这些人不惜铤而走险,利用职务和岗位便利挪用客户资金,问题一旦暴露便远遁他方,把损失窟窿和声誉风险留给当事银行。许昌事件发生后,当地信用社甚至遭遇挤兑,险些酿成更大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在过度激励过度考核的机制下,一些基层农村金融机构以拉存款、拓展业务为单一指标,风控意识薄弱,对员工异常行为失察。一些案件历时数载,不可能没有蛛丝马迹,但管理者往往对此缺乏足够的敏感。有的甚至已经发案,但管理者为逃避上级问责,千方百计地“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隐瞒不报,纵容助长当事人闯下大祸后才被动暴露,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是法人机构,保一方金融安全是法人机构的第一责任。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针对中小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和破产制度,愈来愈显得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