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特色彰显魅力

2012-08-01 15: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范乐

  2008年从美国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衰退,也令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的制度性弊端,而使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更加为世人瞩目。

  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4月2日,该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该公司危机源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自此,美国次贷危机逐步蔓延。

  8月初,德国工业银行公布出现82亿欧元的亏损,系因旗下基金及银行本身少量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倒闭;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只基金;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

  美国在2008年开始自救: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此举震动华尔街,标志这次贷危机加剧。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

  随即,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宣布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美国政府出资最高850亿美元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华尔街投行退出历史舞台。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欧洲各国开始采取措施:提高个人存款担保额度;巴黎银行收购富通集团比利时和卢森堡业务;英政府宣布向本国4大银行注资350亿英镑;乌克兰和匈牙利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紧急贷款。但由于冰岛遭遇“国家破产”,危机已经扩散至整个欧洲。

  当月,全球主要央行先后两次同步降息;八国集团(G8)财政部长会议承诺用“一切可用手段”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深层原因

  尽管对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仍有一些争议,但美国宏观政策失误作为重要原因之一却是共识。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强烈的对外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信心。

  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国内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人说是新自由主义造成的,也有人说是凯恩斯主义的问题。而细究两个主义的差别,主要在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前者要求国家干预得少一些,后者要求国家干预得多一些。应当说,危机爆发前美国实行的主要是新自由主义政策,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的色彩就浓了一些。但无论两者中的哪一个都阻止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是因为,生产过剩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决定的,而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危机。

  中国政府果断出手

  稳定国内经济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果断地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使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前行。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2009年初,为稳定经济增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炉。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制定重点产业的振兴规划,一方面着眼短期目标,即要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应对经济下滑的局势,为实现保增长、保就业的目标作贡献;一方面着眼长期目标,希望通过对各个重点行业进行梳理、重组,并借助财政、税收政策等,形成长久的产业竞争力。

  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方针。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

  协调区域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优先决策的重点领域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振兴重要举措相继推出。

  中国在实现本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对促进世界经济回稳的过程可谓尽心尽力。2009年2月起,中国陆续在欧洲采购超过人民币150亿元(合22亿美元)的商品,以刺激贸易和投资活动。正如英国莱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顾问帕尼科·德梅特里亚德在2009年初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中国正在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并将在应对此次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