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调整推动信用利差继续收窄

2012-06-25 10:15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范乐

  3月以来,欧债危机犹如利剑高悬,令市场始终惶恐。加之中国经济基本面较为疲弱、伊朗核危机暂时缓和等因素,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分别由3月初的108.84美元/桶和126.20美元/桶下降到5月底的86.53美元/桶和101.87美元/桶,跌幅达20.5%和19.3%。与此同时,3月以来高等级信用债利差进入僵持状态,呈现箱体振荡格局。AAA评级信用利差由3月初147个基点,收窄为5月底的136个基点。随着5月18日以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带来银行间流动性的显著改善,货币市场利率大幅回落并保持平稳,政策刺激力度进一步加强,高评级信用债利差呈现继续收窄的态势。

  商品市场最近三个月的走势不断下行,美国疲软的经济数据,尤其是失业率的重新抬头,进一步打击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法国、希腊、德国等欧洲国家的选举结果对欧债危机的解决前景意义重大。法国新总统奥朗德主张修改默克尔推动达成的欧盟财政契约,增加“促增长”条款,与德国主导的欧洲减赤路线存在重大分歧。希腊支持紧缩计划的新民主党和泛希社运党的支持率均大幅下降,未能在选举中获得组建联合政府的足够支持,新政府难产。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在地方选举中失利,质疑紧缩政策的左翼反对党社会民主党风头日盛。这一局面使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前景更加复杂化,导致大宗商品期价持续遭受重压。近期欧债危机又有向西班牙蔓延的趋势,对欧美股市乃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将会造成新的利空影响,市场的抛售压力仍然比较严重。投资者普遍担心如果希腊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如此,欧元和新兴经济体货币持续弱势,进一步促成了美元汇率的持续走高,而美元上涨反过来又将导致以美元报价的商品价格承压,增加了商品市场的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流动性以及预期因素都会对信用债利差产生影响。CPI对信用利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消费、投资、利率和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实现的。CPI的升高会增加消费支出,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对同等程度的风险会要求更高的溢价补偿,同时对企业债券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使信用利差增大。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一方面,持续、稳定和高速的GDP增长表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利润持续上升,人们对经济形势形成了良好的预期,收入和投资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增加了对证券的需求,也促使债券价格上涨,信用利差缩小;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时通货膨胀预期较高,央行一般会提高利率,从而投资债券的风险会增大,为了弥补投资者的风险损失,信用利差相应增大;流动性和预期因素,货币供给是宏观流动性的主要指标,而M1能够最直接反映市场经济中的现金和贷款增速,可以很好地显示货币流动性程度。当利率较高、通货膨胀预期较低时,M1的扩张不会立即引起需求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但会对未来的物价上涨造成潜在压力。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首先造成M2的快速增长,使其增速远高于M1的增速;当经过一段时滞后又会导致M1的快速增长和较高的通胀水平,从而扩大了信用利差。5月公布的4月经济基本面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且法国和希腊大选给欧债危机的进展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及物价同比环比均下行的情况下,央行果断降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低。目前看,3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的向下调整行情已经维持了约三个月,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产生了实质影响,其对国内物价增速下行的积极效果也将逐渐显现。

  大宗商品的价格向下调整一方面,反映了需求的疲弱形势;另一方面,大宗商品通过进口消费、成本传递、联动效应和预期渠道,使得CPI进一步下行的趋势得以确立。增长动力的疲弱与通胀的下行将进一步推动政策放松的力度。虽然内需疲弱,企业盈利依然下降,但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企业生产的意愿得以增强,未来盈利预期在不断改善。流动性宽松对信用债的影响时间更长,信用利差可能继续缩窄。静态看,经济低迷短期难以改观使得市场风险十分有限。但动态看,收益率继续向下的空间需要经济在目前低迷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并且超预期才有可能,而5月23日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后续刺激政策力度会加大,经济持续低迷的可能性降低,对信用债尤其是高等级债而言,预计短期信用利差继续保持箱体振荡格局,并显现信用利差稳中持续收窄的趋势。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