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理财是“馅饼”还是“陷阱”

2012-01-11 09:27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范乐

  存款利率跑不过CPI,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低,楼市深度调整,股市又不景气,手头资产究竟如何保值增值?着实让不少市民忧心忡忡。如果有人告诉你,通过非银行渠道的网络平台向他人发放贷款,可以有不小的回报,你会心有所动吗?记者日前就碰到了这样的诱惑。

  诱人的高利率

  在某次理财展会上,记者碰到了某网站的客户经理邓先生。邓先生表示,他所供职的网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理财贷款在线平台,让两种资源(钱和赚钱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得以自由快速的均衡配置,让钱快速流动到最急需的地方,给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简言之,就是通过网站放贷款。

  据介绍,该网站有两种“理财模式”,以购买“理财产品”方式实现。第一种单笔申购金额为50万元至1000万元,由担保公司负责担保本金风险。资金主要用于企业小额贷款、个人消费类贷款等。投资期限为一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2%左右。第二种方式资金用途不变,单笔申购金额可降至5万元,由该网站自身担保,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到16%。

  邓经理算了一笔账,第一种方式一次性投入50万元,一年理财收益可以达到8000元,续约4年的复利收益可达405320元,增长率为81%。相比较之下,年化收益率达到8%以上的信托产品,准入门槛大都在500万元以上,相同资金量的银行同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4%—6%。该网站的产品的确很诱人。

  先充值再贷款

  记者随即拨打了该平台的客服热线,并在客服人员指导下亲身体验了一下贷款过程。客户首先必须在该平台开立一个基本账户。然后使用网上银行,通过支付宝购买的形式,向该账户中移入一部分资金,并选择使用何种“理财方式”。客户可以通过系统设置贷款目标客户的收入、职业等标准。据客服人员介绍,所有申请贷款客户均为实名制注册,需要提供身份证、社保卡等身份证明。邓经理也表示,该平台许多审贷人员有丰富的银行工作经验,甚至部分人员是从银行跳槽而来,信息真实性不成问题。

  工作人员介绍,理财资金被强制性分散投标,即资金借出给多个符合要求的对象,且单笔金额不高于理财资金的1/20,以分散风险。平台为投资人提供清晰透明的资金流向。客户登录平台,进入“我的账户”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资金的借出以及收益情况等信息。与此同时,由担保承诺在理财期满的三个工作日内,若投资人认为剩余的理财资金及理财资金所产生的收益(包括但不限于利息、违约金、罚息)之和小于理财资金,则可按《服务合同》及《风险赔付承诺函》的内容要求担保方对客户支付风险赔付款,金额为投资人指定理财账户的全部本金。

  合法还是违规?

  高收益、低风险,天下竟有这样的免费午餐?如果合法,这种理财真是一桩美事。记者咨询了人民银行和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相关人士表示,该平台的存贷利率没有触犯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央行基准利率4倍即为高利贷”红线,而我国并没有规定明确说明个人之间不可以从事放贷活动,就此而言该平台并不违规。但其他方面是否合法需要深入调查。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将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所称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的活动。该平台虽然并未直接收取现金,但通过支付宝的形式,客户资金实质上已经游离于客户控制之外。这一行为是否构成违法,有待深究。

  即便上述行为合法,风险也是一个大问题。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表示,有种类似“庞氏骗局”的把戏值得警惕,即中介机构使用后来者的资金向前者支付利息本金,最终将产生一个“接盘者”,而中介机构卷款而逃。另一种风险在于,贷款方出现大规模违约,而身为担保方又无法担保,机构卷钱跑路也不是没有先例。该人士提醒,银行经过国家特许从事吸收存贷业务,要满足资产充足率、存款准备金、风险拨备等一系列条件,而且有国家信用担保,网络平台属于轻资产企业,条件如何满足是个疑问。(记者张小乐)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