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们在“涨”声中度过。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年经济数据,其中,2010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
“涨”声当头,如何跑赢CPI,让老百姓的“钱袋子”不缩水,已经成为时下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
老百姓更加关注CPI
“2010年,我记住了一个新名词,叫做CPI,因为我发现蔬菜、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与这个东西密切相关,自然也与我的‘钱袋子’密切相关。”广州退休工人赵穗兰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用于衡量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教育、通讯、交通、医药等八大类消费产品价格变动的指标。一般来说,当CPI涨幅高于3%时,表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当CPI涨幅高于5%时,则意味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正在袭来。
广州大学毕业生王贝贝已切身感受到“涨”给自己带来的生活压力。“2010年,房租上涨了、交通费用上涨了、服装价格上涨了、日用品价格上涨了、中午吃的盒饭价格倒是没涨,但分量明显缩水,实际上是变相涨价。”王贝贝说。
王贝贝告诉记者,因为正在攒买房的首期款,每个月必须拿一部分钱去定存,剩下的钱只基本够日常开销。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他感觉钱越来越不经用了,各种消费品都在涨价,心里觉得有点慌。
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个性词汇的横空出世,形象描绘出大宗商品轮番上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诸多无奈。数据显示,自2010年7月起,国内物价涨幅逐月攀升。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的最高,尽管在相关部门系列政策组合拳的调控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棉花、食糖和化肥价格高位回落,但引发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并未消除。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正是因为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的价格大幅波动,影响了老百姓的吃喝住行,才使老百姓更加关注CPI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