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星展、东亚、汇丰、恒生以及渣打等外资行陆续发布2013年中期业绩报告。受中国经济下行和揽储竞争加剧的影响,大部分外资银行中国区的利润同比下滑,而中国客户的跨境金融需求则提升了外资银行集团的整体业绩。
证券时报记者查阅相关财务报告后发现,上半年外资行在华业绩下滑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是息差缩窄导致净利息收入下降,二是持续扩张导致支出增加。
中国内地业务均告下滑
恒生银行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中国内地业务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21.6%,总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5.3%。对此,恒生银行称,这是因为内地同业拆放市场波动以及存款竞争激烈,令该行息差受压;而内地的营业利润(即不含兴业银行的投资贡献)同比下跌35%,则是因为恒生中国增加长期投资令营业支出上升。
与恒生中国类似,今年上半年东亚中国的经营支出同比上升15%,而其净利息收入仅增长7%,导致其税前利润同比下滑1.6%。而且,上半年东亚中国税前利润仅占集团的28.1%,较去年同期的32.8%逊色。
8月6日发布中报的渣打则表示,其中国内地的资产负债管理收入疲弱及边际利润显著受压,在岸收入下跌9%。
至于汇丰、星展中期报告则无单列中国业务的具体数据,不过星展中报显示,大中华地区(除香港外的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业务的除税前利润同比下降47%至8200万新加坡元,主要受净利息收入同比下滑32%的影响。而相比之下,星展香港和新加坡本土的业绩增长强劲,这两个地区的税前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9%和15%。
外资行的资产质量则由于策略及客户结构不同而出现分化。恒生中国的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东亚中国的不良率则有所上升。东亚银行副行政总裁李民斌表示,东亚中国不良资产增加,与内地经济及市场流动性相关。他预计下半年内地经济增速仍会放缓,削弱企业还款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发现,外资行业绩倒退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内地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借贷需求趋弱以及利率市场化令存款成本加剧。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外资行华南地区高管无奈地表示,受中国经济下行影响,上半年他所在的外资行贷款和存款双双受压:一方面大部分外资银行的客户以外资企业为主,较少涉足长期限贷款,大部分是流动性贷款,而经济不好时,外资企业倾向于收缩业务、削减投资;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人民币揽储竞争日趋激烈,外资行机制欠灵活,无法像中资行一样用尽各种手段揽储,再受到存贷比制约,就算有贷款需求也贷不出去。
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倪军认为,随着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令外资行、城商行等小型银行贷款市场份额受到挤压。而外资行网点大多设于一、二线城市,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不断增长的经营支出也是利润削减的重要因素。不过,上述外资行高管如是解读:虽然中国经济不如往年,但全球范围内能实现7%以上经济增速的国家已所剩无几,外资行总部高层普遍认为必须对中国市场进行持续的资源投入。
跨境融资需求提升业绩
不过,虽然中国内地业务表现不佳,但外资行的整体盈利都可圈可点,大部分实现了10%以上的整体利润增幅。 上述外资行高管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外资行在其优势市场具有成熟的网络以及客户沉淀。此外,外资行优势在于境外市场,即使中国区的业务下滑,但中国区客户带来的跨境业务收益仍能够提高集团总体收益。
渣打中报显示,除了在岸业务,大部分跨境业务收入于中国内地及台湾开展,最后在渣打最大的市场香港入账。一位星展银行内部人士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虽然星展大中华地区的表现不如香港及新加坡,但星展中国带动的跨境银行业务却推动了集团的整体利润增长,中国客户的跨境融资需求从星展香港得到满足,按会计法则记为星展香港的收入。”
(证券时报记者 蔡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