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虹,一个掌管中国数万亿美元外储的投资奇才,最近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大家称这位昔日的华尔街精英为“神秘的隐形人”,除了一张大学时代的照片,记者只在网上搜出一张他近年的“生活照”。人们对朱长虹的好奇归根结底是对中国3.5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的关心。记者发现,对于中国外储的保值增值,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海归背景对于外储投资大有裨益。目前,在外储投资管理领域,至少还有两位资深海归比朱长虹级别更高、权力更大。他们分别是央行副行长易纲和中投总经理高西庆。
华安公司首席投资官朱长虹
外汇局“高人”来自华尔街
今年5月发布的2012年外汇局年报,明确列出其下属的事业单位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与储备管理司合署办公)有五家驻外机构,分别是华安公司、华新公司、纽约交易室、华欧公司和法兰克福交易室。这些机构负责部分外储资产的对外投资,实现外储的保值增值。朱长虹正是华安公司的首席投资官。
华安投资1997年成立于香港,注册资本20亿美元。该公司可投资各种金融工具,包括证券、外汇和商品等,代理外汇局管理外汇储备及经外汇局授权批准的其他所有相关货币财务事宜;在全球范围内管理投资基金,以及管理国家外汇储备或从事其他经中央银行授权批准的业务。
朱长虹的低调与其投资才华形成鲜明的反差。被誉为华尔街衍生品投资顶尖高手的朱长虹几乎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更没有接受过任何采访。
公开资料显示,1970年出生的朱长虹是安徽庐江人,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9年大学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同时获得中国科大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随后赴美留学,1994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令人惊讶的是,聪明的朱长虹只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了论文,是通常所用时间的一半。不过,朱长虹没有在物理学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是转身进了华尔街,进入美国银行工作。5年后,朱长虹加入PIMCO公司。
PIMCO由“债券之王”格罗斯和前IMF副总裁埃利安于1971年共同创建,总部位于加州。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高达近万亿美元。PIMCO在美国金融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其顾问。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PIMCO公司直接参与帮助美国政府设计金融救助方案。朱长虹在PIMCO负责对冲基金系列产品的投资管理,他只用6年时间就升至董事总经理。作为衍生品部门主管,朱长虹还是该公司投资委员会委员。
2009年7月,央行副行长易纲兼任外汇局局长后,开始亲自实施海外人才招募工作。同年11月底,外汇局在纽约举行了大规模招聘宣讲活动,有上百人参加。业内传言,朱长虹就是易纲亲自在美国“相马”相来的。
2010年2月,朱长虹正式履新华安公司首席投资官一职。对朱长虹的离任,PIMCO当时还特别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说:“尽管我们对朱长虹的离开感到难过,但他的领导力和投资能力能够在他的祖国获得认可、被委以重任,对此我们感到骄傲。”
归国后的朱长虹更加神秘。人们只能通过中国外储的资产配置变化,来揣度这位投资高手的手法。国际投资机构注意到,2010年以来,中国对日本国债和美国国债操作一改以往的直线形手法,非常灵活多变;对吸纳与抛售时机的把握更是显示出极高的专业水准。有人惊叹:“外汇局有高人。”而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个神秘高人就是朱长虹。
2010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减持美国国债511亿美元,而当时其他国际投资者都选择增持操作。但美国国债的走势验证了朱长虹掌舵的华安投资“踩点精准”,在市场逐渐形成弱势美元的共识后,美国国债价格逐波下行。
2012年开始,中国连续7个月增持日本国债,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国际收支报告统计显示,在此期间中国累计增持额达到2.31万亿日元。但在8、9两月期间,中国开始抛售日本国债,减持量接近2.8万亿日元。而当年8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一路走高,中国出售日债属于高位获利。专业人士估算,中国在日本国债这宗交易上,收益率约在9%至10%,获利不小。
有报道称,朱长虹进入外汇局后,开始着力改变中国外储绝大部分购买美国国债的策略,说服上级扩大对美国公司债、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他还力主外汇局增加对日本股票、欧洲债务的投资。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中资金融机构频频出海招兵买马。但观察人士发现,中资机构招回去的顶尖人才并不多,“鲜有华尔街董事总经理级别的人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很难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根据外汇局有关人士的说法,储备司也承诺对海外招聘的人才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但对于资深人士来说,吸引力可能还不足够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长虹的加入对于外汇局有特别珍贵的意义。当然,有媒体指出,朱长虹在回国之前已经实现了他的“美国梦”。据美国房地产记录显示,“他在加利福尼亚买了两处豪宅,并在拉斯维加斯买了一套公寓。”
央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
央行系统首位海归
2009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任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兼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外汇局承担着“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其他外汇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易纲上任之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刚突破2万亿美元,现在则增长到3.5万亿美元,身为外储掌门人,易纲的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央行系统内的第一位完全意义上的“海归”以及国内政府部门级别最高的“海归”之一,易纲的每一次工作变动都受到比别人更多的关注。大家公认,无论从教育背景、学术成果还是工作经历方面,易纲都是央行系统专家中的优秀者。
1958出生的易纲,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他在经历了艰苦的下乡插队后,于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本科,1980年被北京大学选派到美国留学。随后的6年,易纲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6年博士毕业后,易纲进入印第安纳大学经济系任教,只用6年时间就获得终身教职。早在美国留学期间,易纲就与著名经济学家海闻和林毅夫探求中国经济改革路径。1994年,当他们陆续回到北大后,便拉上了刚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张维迎联手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易纲任该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易纲进入央行,先后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2003年9月,易纲被任命为货币政策司司长。2004年8月,易纲升任央行行长助理,2007年12月,任央行副行长,2009年7月,升任央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也许是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缘故,见过易纲的人都有一个评价:“没有官气,为人平实随和。”2007年,易纲还曾兼任央行营管部主任。有一天,记者去营管部采访,在走廊里远远看见易纲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衬衣,拿着一叠文件,在几个办公室里进进出出。不认识他的人,一定会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因为大部分领导都会打电话叫下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来谈事情。
还有知情人士称,在央行工作的人都知道,易纲从不对属下发火,即便有错误,也会巧妙地点出,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在谈到外汇储备时,易纲曾表示,中国外汇储备的充足有利于我们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和金融危机的波及。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考虑再增加外汇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率。总体看,外汇储备的投资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这三个原则。
中投总经理高西庆
中投掌门必须赚钱回来
除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另一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也在用外汇资金进行对外投资。资深海归、中投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西庆的经历更加传奇。
现年60岁的高西庆也在“文革”后首个留学热潮中远赴美国。1982年,已经拥有北京外贸学院国际法硕士学位的高西庆前往美国杜克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四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的高西庆进入华尔街一家律所当律师。1988年,高西庆决定放弃海外高薪回国。
“我当年35岁,一眼就能看到100岁时的情况,就像看一部好电影,还没看人家就告诉你后面是什么,所有的惊喜都没了。我就想回国,我欠中国人的,我上学全是中国给的钱,不用交学费还发工资,我当然心存感激,人总要有良心,我想不出什么更伟大精彩的话语。”多年后,回忆自己回国的决定,高西庆说了这样一番话。
满腔热情的高西庆和时任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员的王波明一起回到北京。他们回国的目标是:筹建中国的股票交易所。两人相约,回国后干5年,如果干不成事,一个去修自行车,一个去卖包子。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成立,作为其办事机构,中国证监会诞生。高西庆担任首席律师及发行部主任,3年后却以健康原因主动辞职。先是回对外经贸大学教了一年书,后来又担任中银国际执行总裁一职。1999年7月,高西庆再次被点将进入证监会,官至第一副主席之职。2003年2月,高西庆离开证监会,担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其行政级别与以前一样均为副部级。这一次,他管的是老百姓的保命钱。
2007年7月中投成立,高西庆离开社保基金,担任中投副董事长、总经理,其间还曾兼任过中投的首席投资官。“中投成立后,最重要的是吃透国家给我们的任务,即必须要赚钱回来。”高西庆称,当时团队成员商量了很久,基本投资理念与战略逐渐成型。中投要做财务投资者,做以盈利为目的的长期投资者。但是,对襁褓之中的中投来说,盈利面临巨大挑战。
6年过去了,中投的表现并没让大家失望。昨天中投发布的《2012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12年净利润为773.99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9.8%;截至2012年底,公司境外投资组合全年收益率达到10.60%,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年化收益率为5.02%。(本版文/本报记者 程婕制图/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