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手机支付等之前看起来天马行空的新鲜玩意儿,如今已经不再神秘。有些银行甚至还联合微信,推出了手机微服务,承诺八成的线下业务,均可以通过微信来完成。方便快捷的创新源源不断,但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何既能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又能保证自己账户信息的安全性,永远是业内探讨的重点话题。业内专家指出,这既要求金融机构对信息安全进行严格管控,百姓也要对信息安全有所防范,多方配合才能杜绝信息安全隐患。
中国网络支付环境最安全?
用电脑、手机或者其他移动终端办理银行业务,恐怕已经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家常便饭,不仅在线购物,甚至过年给红包也会通过网络,朋友之间转账也会使用支付宝、QQ等工具。随着电子设备普及和信息时代来临,电子化的金融是否安全?相信大多数的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的网络支付安全世界第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经过近10年的发展,网上支付的安全技术,诸如控件、UKey、动态口令和证书、钓鱼网站的实时拦截等已经比较完善,国内网上支付的安全总体上是可控的,“中国的网络支付安全系数远高于国际水平。”
支付宝安全副总裁江朝阳表示,从数据上看,国际上网络风险损失率为1%,“如果放在中国,这样的比率就太糟糕了。”他表示,中国这一比率仅为0.01%。
不过,使用者似乎并非完全同意业内专家的观点。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30.4%的非网上支付用户是因为担心资金被盗而不使用,还有11.8%的非网上支付用户担心账户信息泄露。
此外,数据显示,在众多信息安全事件中垃圾短信和手机骚扰电话发生比例最高,分别有68.3%和56.5%。而“欺诈诱骗信息”、“假冒网站”等新型信息安全事件甚至超过了部分传统信息安全事件,38.2%的网民遇到过“欺诈诱骗信息”。
机构应将安全作为发展底线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金融在电子化的领域发展也日新月异。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经表示,传统银行如果不改变,就必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而灭绝。如今,几乎每一家银行都有电子银行,而拿到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也达到200多家。
对于安全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王永红曾表示,从人民银行角度来看,金融信息系统与网络系统出问题,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安全问题,由于它存在一种共振,有可能从一种单纯的技术问题或者说单纯的信息安全问题,演变为一种社会政治的稳定问题,这是我们政府、人民银行对信息安全的一个定位、观点。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副总经理曹小青撰文表示,目前导致支付企业频发安全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支付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不充分。二是支付企业相对于攻击者而言,依赖信息系统的程度更高。三是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法分子针对支付企业的攻击违法成本较低而所获的收益明显。
“其实电子金融领域发展迅猛,安全问题也在所难免,但电子化的金融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记者表示,交易效率与安全性存在着一定矛盾,一些企业注重了交易效率的提高,忽视了交易的安全性。他认为,无论是银行还是支付企业,都应将交易安全作为底线,再进行创新。
此外,业内还有人士表示,对于网上支付安全的管理,监管部门应该从关注中国网络支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前瞻性角度进行规划。网络支付特别是跨境支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游戏规则及安全要求都会发生变化。
信息安全应多方配合共同参与
“很多时候,客户发生信息泄露事件,是客户自身对信息安全意识不足。”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一些诈骗信息,百姓应分辨清楚,不轻信对方。
曹小青表示,对消费者而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含电子货币形式的资金的损失和电子信息形式的隐私泄露两类。目前看消费者一方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消费者操作不当、木马软件泛滥及黑客攻击猖獗。
他提醒消费者,要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信息。如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公司地址、E-mail等信息。不要将对自己至关重要的敏感信息暴露在网上;不使用弱密码,也不在多处使用同一密码;加强安全支付意识,不在网吧进行支付,不使用公共网络进行支付;在线交易操作需要反复确认,随时注意浏览器地址栏、弹出窗口的各项内容等细节信息;认清不同种支付方式所面临的风险,对短信支付、手机银行支付、信用卡支付等支付方式,要通过设置交易资金限制等方式来降低风险。
不过,可喜的是,一项对中国网民安全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网民都会采取措施保护信息安全。在总体网民中,只有3.8%的网民不采取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在采取保护措施的网民中,平均每个网民采取5.3种,其中47.9%的网民采取4-6种措施。采用最多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是安装安全防护软件,有87.3%的网民安装,用户数为4.7亿。
但这项调查还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网民没有处理办法。在个人信息泄露方面,有79.8%的网民泄露过个人联系方式;其次是个人属性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占47.2%。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绝大多数网民处于无助状态,88.2%的网民在信息泄露后没有任何办法处理。在有手机的网民中,16.3%的网民发布过当前位置信息。发布当前位置信息也带来了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在发布过的网民中,7.3%的网民后悔这一行为。
晨报记者 姜樊
-数说安全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三年呈增长态势,68%的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部分银行网银替代率超过85%。而40%的个人网银用户拥有多个网银账户,最近1年内的网银账户主动开通率为75%;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8.9%,较2011年增长2.6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增长趋势。
●据艾瑞咨询统计,截至2012年三季度,支付宝以48.6%的市场份额占据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20.2%位居第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安全状况不容乐观,而网民对信息安全危害意识程度不够。有84.8%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在这些网民中,平均每人遇到2.4类信息安全事件。在众多信息安全事件中垃圾短信和手机骚扰电话发生比例最高,分别有68.3%和56.5%。而“欺诈诱骗信息”、“假冒网站”等新型信息安全事件甚至超过了部分传统信息安全事件。38.2%的网民遇到过“欺诈诱骗信息”,这一比例甚至比传统的“中病毒或木马”的网民比例高出15.1个百分点。但在遇到信息安全事件的网民中,高达47.5%的网民不做任何处理,网民对信息安全事件的危害并不了解或不在意。
●CNNIC 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用户对网上支付的整体安全性评价相比以往的调查有所提高。有9.3%的网上支付用户认为网上支付非常安全,69.4%的网上支付用户认为网上支付比较安全,只有5.3%的网上支付用户感觉网上支付不太安全或非常不安全。而在如何保障网上支付安全方面,显然用户并不知道怎么做,57.6%的用户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钓鱼网站的欺诈行为,仍是网络支付最大的安全隐患。
标签:中国网民泄露支付诱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