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又开始启用3月期央行票据了,这说明央行的政策工具期限正在延长,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国际投机资本——“热钱”流入中国的速度正在加快,这显然不是好事。最近被热炒的“克强指数”显示,中国经济疲弱,实体经济和就业都发生了困难,并引起了中央最高领导层的关注。
此时,那些大叫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的经济学家,是不是应当站出来承认错误?我坚持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不存在“刘易斯拐点”,城市“用工荒”完全是成本不断上升、需求不断下降造成的问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终端需求不足且被货币政策压抑,从而导致两个结果——第一,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导致劳动力需要更高的收入;第二,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终端需求不足严重压缩企业利润,无法为劳动力提供足够的收入。这是现行政策之下必然出现的经济循环,根本不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
中国经济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要做到“正确性”,就不能忽视在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相对性。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比较中国的过往历史,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他国家,尤其是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环境。过去那种只盯着国内的环境,对强大的外部力量熟视无睹的做法是错误的。
其实,更大的陷阱正在悄悄地埋下。5月14日,G7会议结束之后,发达国家竟然一致提出将增加人民币在其外汇储备当中的比重,这简直是荒诞。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将加入中国外汇供给的大军,这会导致在发达国家货币条件极度宽松的情况下,无论中国央行构建多大的“货币池子”都无济于事,同时,这将刺激国际套利资本进入中国,引发一系列的风险和危机。
具体而言,发达国家增持人民币就意味着人民币货币供应量有增加的必要,从而导致人民币M2增速加快。然而,央行不能无视M2的快速增长,势必出手压制,结果就是人民币外部需求挤压内部需求。表面上看,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很大,M2增速虚高,但国内企业却面临着更紧缩的货币环境。进而,人民币将被迫大幅升值,严重影响国内企业的发展环境。而最为可怕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因此受到其他发达国家更直接的操控。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从短期来讲中国必须考虑放弃13%的M2增速控制目标,让M2的增长迅速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最核心的问题是,深入研究境外人民币需求,使货币政策真正保持中性,坚决捍卫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与此同时,尽快谋划长远的对策,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