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首要任务”震动谁的神经

2013-01-18 09:5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王伟

  从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今年银行业监管工作“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为首要任务,严防信用违约风险、严控表外业务关联风险、严管外部风险传染。”此举多被坊间媒体解读为银行业拟布“重兵”防控风险。

  其实,每年1月初召开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已经成为了银监会的传统做法。与往年相比,银监会今年发布的会议文件官气有所减少,专业性有所增加,强调的监管目标也更有针对性,这些都体现了银监会在制定监管目标方面的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该会议明确提出2013年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似乎让人看到了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控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这不禁令人感到丝丝寒意。

  应该说,银监会敢于把这个题目提出来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占据着全球各种银行排行榜前列,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一级资本充足率都可以傲视群雄。同时,官方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年年下降,现已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是,中国银行业风险状况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却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例如,IMF自2011年以来曾多次提示中国银行业存在潜在风险,而央行则一方面认为IMF的评估较为全面、具有专业性;另一方面又强调,IMF对中国经济缺乏深入了解,某些观点不够客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对银行的风险状况究竟如何给出一个简单而确定的答案,这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另一方面,中国的特殊国情则使得银行业风险评估和管控较西方国家更为复杂。

  当前,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多数都是私人拥有的,国家对银行业的监管主要通过立法手段,而不会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决策;银行出现经营困难时,政府直接给予财政援助的案例也极少,大多数情况是通过存款保险、破产兼并的商业化手段来解决。但是,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国家资本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占有统治地位,商业银行的年度信贷规模、贷款投向和高级管理层的人事任命都处于国家的管理之下,“中国的商业银行背后有国家撑腰”的观念因此始终深植于绝大多数人的心中,这不仅使得中国的储户和投资者对中国商业银行及其产品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也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管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要比外国同行显得更“大气”、更“富有效率”。

  其次,我们国人特有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式的智慧进一步增加了中国银行业风险管控的难处。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池”式的理财产品,到第三方借商业银行的网点场地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等等,都是这种“智慧”的体现。在追逐利润和增长速度为第一要务的情况下,需要出台多少条监管措施才能管得住这种“智慧”呢?

  由此看来,虽然银监会2013年的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但仅仅依靠银监会一个机构,恐怕还无法实现有效管控银行业风险、保障金融行业平稳运行的目标,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控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记者 杜鹃)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