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货币互换将启动 助力韩元人民币国际化
2012-12-06 10:52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王伟
从韩国方面来看,启动中韩货币互换是政府致力于推动韩元在海外交易中最终实现自由可兑换的措施之一,政府还希望通过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来提高韩国对全球金融波动的抵御能力。
有专家认为,与中国签订本币互换协定的国家因此可以允许当地的商业银行提供人民币相关服务,这也将增加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的国际重要性,并逐步提升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可能性,而最终,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12月4日韩国方面表示,已与中国就本月晚些时候允许两国银行从现有的货币互换安排借入资金达成协议,以鼓励两国的本币贸易结算。根据韩国财政部和韩国银行(央行)当天联合发布的声明,中韩36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额度将以贷款形式获得,以允许两国贸易企业以韩元和人民币结算。12月5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此举将直接有利于稳定韩元对人民币汇率,间接有利于稳定韩元对美元汇率,因人民币对美元的稳定性远高于其他货币。他还认为,此举对韩元特别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大有裨益。
据悉,2011年韩中两国同意将此前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从原来的1800亿元人民币扩大到3600亿元或64万亿韩元(约合590亿美元),协议将于2014年10月25日到期,两国此前均未动用该安排。
毋庸置疑,这一安排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推动本币国际化潮流的一部分。根据韩国方面的上述声明,虽然中韩双边贸易迅猛增长,但两国使用韩元或人民币结算的金额还非常小。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财政部今年1月份的数据显示2011年双边贸易金额已升至2206亿美元。而根据韩国海关部门10月份的统计数据,今年三季度只有大约2%的韩国出口以韩元结算,以人民币结算的只占0.2%。韩国媒体报道称,中韩两国间贸易结算95%以美元进行,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很大。
“我们预计会有几个益处,如降低汇率风险和企业的交易成本。”上述声明如是说。另外,声明指出,因降低了对主要储备货币的依赖而缓解外部脆弱性也是中韩实施货币互换协议的原因之一。梅新育告诉记者,考虑到目前中韩贸易的规模以及货币的周转,规模为3600亿元的中韩货币互换安排可以覆盖很大一部分中韩贸易。
不仅如此,梅新育认为,启动中韩双边货币互换还有助于两国政府推动本币国际化,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
事实上,从韩国方面来看,启动中韩货币互换是政府致力于推动韩元在海外交易中最终实现自由可兑换的措施之一,政府还希望通过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来提高韩国对全球金融波动的抵御能力。也许正是因为益处颇多,韩国政府才修改了中资银行发放韩元贷款的相关规定。根据韩方的上述声明,中资银行无需向韩国政府报告就可以向中资企业发放韩元贷款,而此前发放此类贷款必须上报。
而对一直致力于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的中国来说,落实中韩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也同样有利,甚至更为有利,梅新育如是说。究其原因,他说,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与韩国相比更有优势。假以时日,中韩企业会更愿意选择人民币而非韩元进行贸易结算。
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中国已和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经济体签署了18个货币互换协议,同时还推动在香港以外地区如伦敦、新加坡成立离岸人民币国际交易中心,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流动性。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分别与阿联酋(350亿元)、土耳其(100亿元)、澳大利亚(2000亿元)、乌克兰(150亿元)的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并将与马来西亚、蒙古此前签署的货币互换规模分别扩大至1800亿元和100亿元。
与本报记者连线的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预计未来人民银行将签订更多的货币互换协定。由于人民币的“最后借款人”成为可能,刘利刚认为与中国签订本币互换协定的国家因此可以允许当地的商业银行提供人民币相关服务,这也将增加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的国际重要性,并逐步提升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可能性,而最终,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数据显示,尽管美元仍处绝对统治地位,但人民币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今年前4个月,香港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月均为1870亿元,这比去年高了约17%。从大陆的情况来看,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在今年前4个月达到了9926亿元,约为中国贸易总额的10%。根据SWIFT的相关数据,4%的信用证使用人民币支付,只低于欧元(7.0%)和美元(84.4%)。
德意志银行在发给记者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预测,2013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将增加约30%,至4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在全球贸易额的15%左右。袁蓉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