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工行黄金掺假 代销杜绝无法漏洞

2012-10-12 08:49     来源:新华网     编辑:范乐

  被视为信心与品质象征的黄金,因卷入“造假”风波而成为近日备受关注的焦点。近日有网友称,工商银行出售的黄金被用户检测后发现其中掺假,引发消费者广泛关注,并纷纷对银行所售黄金的质量提出质疑。随后,工商银行予以否认,但公众对于银行黄金的掺假风波仍然存在着疑虑和质疑。

  而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银行销售渠道还是黄金企业的制造环节,的确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漏洞。

  用户质疑金条掺假

  银行喊冤

  黄金周期间,一位实名认证的网友发出的一条微博引起众多黄金投资者的极大关注,并在短短的时间内被迅速转发。这位网友在微博中称,有客户购买了工行的一公斤黄金后经过检测,发现金条中掺杂了铱。而随后他发布了一条更为令人震惊的微博——“中国市场40%金条用铱或钨掺假”。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说法令众多购买过银行黄金的客户产生了恐慌感,不少人纷纷留言,对自己手中的黄金也产生了怀疑。

  处于舆论漩涡的工商银行也迅速作出回应,工行贵金属业务部新闻发言人施旭东表示“这纯属不实之言”。他介绍,工行严格贯彻上海黄金交易所对金条质量控制的标准,品牌金条从原料入库、生产加工、产成品出厂前及销售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工行表示,对已售黄金承诺回购,消费者可以在工行200多家网点办理黄金制品回购业务。

  与此同时,曾与工商银行金条业务进行合作的中国金币总公司,其一内部人士在介绍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批金条是在国家造币厂生产,作为央行印钞造币系统在品质上要求严格,绝对不会出现掺假现象。

  尽管如此,公众对于银行业整体上黄金业务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记者联系这位实名投诉的网友,但其所在公司表示不接受采访,而其最初的投诉微博也已被其删除。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有许多类似的用户投诉,反映自己在银行网点购买的黄金产品,拿到检测机构检测发现成色不纯。

  代销模式无法杜绝漏洞

  消费者需重品牌

  实际上,黄金掺假问题早已屡见不鲜,记者查阅发现此前全国各地工商质检部门多次查处掺假黄金等。其中在2010年大中华区最大的珠宝商周生生爆出K金不足量的新闻,成为近年来最大的黄金珠宝质量案件,直接冲击了公众对黄金质量的信任。

  不过,来自银行渠道的黄金存在品质问题,仍然冲击了不少消费者的心理防线。银行销售的黄金是否完全有品质的保证?

  “掺假这种行为违背企业经营原则和商业道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从行业整体上来说或多或少总会存在,很难保证100%杜绝。”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许锦池如是表示。他介绍说,作为全国黄金最大的生产基地,目前深圳有很多厂家为银行加工制作黄金和金币,但根本不需要资质,因为自2002年起国家已经放开对于金银的生产加工经营权。在此情况下,不排除个别厂商通过造假等不法行为来牟取不当利益。

  可见,看黄金纯不纯,还得从国内银行与黄金公司的合作模式说起。平安银行贵金属业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银行与黄金公司之间常见合作方式包括三种:一是公司品牌的代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黄金制品上印制的是合作公司的logo,合作公司提供黄金并进行加工,合作公司利用银行的渠道进行销售,公司负责开立发票,表示客户是从公司手中购买了黄金,公司负责解决所有售后问题,银行只负责提供场所。也就是把金店开到银行里,但使用金店的自有品牌。因为银行拥有最好的客户渠道加上隐形的担保,这种方式下公司也会对银行支付相关代销手续费。

  第二种是银行品牌的代销模式。这种模式下,黄金制品上印制的是银行的品牌,但合作公司提供黄金并进行加工,利用银行的渠道进行销售,公司负责开立发票,表示客户是从公司手中购买了黄金,公司解决主要的售后问题,银行会进行协助。金条上印制了银行的标志,银行提供了直接的信誉担保,这种方式下,银行获得更高比例的代销手续费。

  第三种是银行品牌的自营模式。这种模式下,黄金制品上印制的是银行的品牌,银行提供黄金到合作公司进行加工,利用银行自身的渠道进行销售,银行负责开立发票,表示客户是从银行手中购买了黄金,银行解决所有的售后问题。这种模式下,合作公司仅收取加工费,其他利益均为银行所有。

  据介绍,各种合作模式中,第三种模式的黄金由银行提供,品质最有保证。替银行加工的金条,为了维持合作关系,一般企业不会故意掺假,假的只是极少数。一旦客户购买黄金出现质量问题,对于追责措施要看公司和银行协议内容,一般需要赔偿对方发生的实际损失、名誉损失等。还有一旦发现问题由生产商给替换,减少合作或取消合作,具体项目还看签的合同。

  许锦池认为,网友们反映的黄金造假行为,对于黄金加工企业来说,在工艺上肯定是可以做得到的。尽管造假使得黄金的成色受到影响,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仅从肉眼上根本无法辨别。

  此外,由于银行黄金的来源众多,国家在贵金属生产方面没有准入要求,有些银行的黄金来自小作坊甚至是贴牌生产,因此银行代销黄金难免出现良莠不齐。

  消费者尴尬:“回购”大多是噱头

  不过,在目前的黄金市场上,消费者处于相对的弱势。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黄金,首先需要清楚了解产品是在哪里生产的、哪家公司制作,从而选择更为可靠的产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中国金币等大型企业,很多银行销售的金币和金条根本就没有标明生产厂家,即使是销售经理也回答不出具体的供应商,老百姓更是无法辨别。

  此外,消费者通过银行购买黄金,还遭遇到鉴定难题。目前各家银行并没有自身的检测中心,而全国目前也仅有为数不多的检测机构。

  上述中国金币总公司相关人士介绍,为了应对市场日益增多的黄金造假问题,他们在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设立了中国金银币鉴定中心,但目前还没有对公众开放,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将会在未来对公众提供黄金检测。

  目前,有些银行打出“回购”牌来力证自己的产品质量,但上述中国金币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在当前市场上更多只是一个噱头。“银行只是承诺回购,但没有具体说明回购的主体。”他指出,在现实操作中的确有银行开展回购,但并不是自身来操作,而是采取灵活做法,通过另外一家企业来办理。而黄金销售涉及的纳税问题也很难解决,因为投资者购买黄金时已经纳税,但退回时的税金却无法拿回,加上回购另行收费、手续烦琐等多个原因,为回购设置了众多门槛,导致很多用户碰壁而无法成功办理。

  专家建议:交易所金条最保险

  长期以来,黄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比较特殊,因此不少消费者对于爆出的掺假事件感到惊讶和难以接受。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黄金也是一种商品,和其他商品存在造假现象一样,黄金掺假也并不稀奇。

  许锦池表示,掺假等毕竟还只是极个别现象,铤而走险的厂商还是少数,国内黄金市场相对还是比较健康,总体上消费者也应该放心。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和银行等机构也应加大监督力度,为消费者购买黄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大家买得放心。

  他同时呼吁银行与生产加工厂家事先做好合作协议,严格交易行为,对黄金含量等各项指标作出相应规定,如果厂家产品不达标就要受到严厉处罚。与此同时,银行应配备光谱检测仪等设备,为消费者提供检测便利。

  许锦池介绍,国内目前最有保证的当属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业务,无论从原料、生产厂家等都有着严格的监控和制约。而从国内黄金企业来看,还不能做到像上海黄金交易所那样完善,因此在自律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管控。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