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货币供应量增速回升,尤其是狭义货币(M1)环比增速反弹1.2个百分点,显示经济主体的流动性偏好上升。与此同时,6月新增外汇占款490.85亿元,较上月有所反弹,但仍处于近年来的低位。分析人士表示,近阶段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空间。
货币供应量低位反弹
具体数据来看,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2.50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与上年末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28.75万亿元,同比增长4.7%,比上月末高1.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
6月份存款猛增显然是货币供应量增速反弹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新增存款2.86万亿元。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存款激增直接推动M2季调后环比年化增速上升至20.4%,比5月份的18.8%继续改善。同时,M1增速也上升1.2个百分点,经济主体的流动性偏好上升。
6月外汇占款增491亿
同时公布的外汇占款数据显示,6月新增外汇占款490.85亿元,虽然较上月反弹256.54亿元,但仍处于近年来的低位。
交行金研中心指出,考虑到当月贸易顺差回升、FDI未见大幅下降,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人民币贬值预期下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下降、售汇意愿上升是外汇占款增加不多的主要原因。
市场人士预计,下一阶段的外汇占款也难以出现大规模增长。因为一方面中国进入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时代;另一方面,中国国内资产价格对国际短期资金吸引力越来越有限,热钱大规模持续流入的时代不再;此外,中国出口增速增长有限,不具备带动大规模贸易顺差条件。
伴随着外汇占款低迷的,还有外汇储备的减少。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4万亿美元,较3月末下滑650亿美元。
外汇储备减少与美元指数大涨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均以美元计价,而非美元货币在外汇储备中占比约30%。二季度,非美元货币对美元均直线下滑,美元指数上涨3.3%,这样算来,由于非美元货币贬值给外储带来的账面损失就超过300亿美元。此外,也不排除有资金流出。
近期降准可能性较大
虽然M1、M2增速出现反弹,但是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彭文生认为,短期货币政策将维持放松态势。预计7月CPI涨幅将降至1.6%左右,对政策放松不再构成限制。央行将继续采取公开市场操作、降存准以及窗口指导等多种方式增加银行信贷投放能力。预计年内再降息1次,7月份流动性条件仍然紧张,降低存准率的可能性大。
交行金研中心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基调,操作上朝着合理增加流动性并促使市场利率下降的方向继续微调。准备金率方面,主要为应对外汇占款增量下降的影响,同时也为配合银行信贷投放,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预计年内准备金率还将适时适度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
利率方面,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平衡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加之三季度物价涨幅继续回落,不排除再次降息的可能,但应该不会出现类似2008年下半年那样的持续大幅降息。(记者 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