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6月末存款大升 全月新增存款达1.8万亿

2012-07-09 08:58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范乐

  ●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银行存款波动扩大、稳定性下降或将成为常态

  ●专家认为应逐步弱化存贷比的监管要求,转向资产负债全面匹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半年刚过,银行存款年中“冲时点”的现象再度重现。统计显示,今年6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前两周的存款流失后,月末存款大幅攀升,全月新增存款高达1.8万亿元。

  6月份银行存款“过山车”般的急落骤涨,正是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大幅波动的体现。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存款季初大幅减少、季末大幅增加和月初减少、月末增加的波动格局愈演愈烈。

  存款波动扩大,稳定性下降

  统计显示,今年3月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2.8万亿元,3月下旬新增量占当月的96.3%;4月上旬存款则大幅减少1.46万亿元,中旬继续减少近4000亿元;5月则急剧反弹,增加1.22万亿元,及至6月上旬,银行存款再次减少,到季末年中存款却又迅速增加。此时银行间资金相对紧张,6月21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度高达4.31%,达到今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

  “今年以来,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银行间的流动性相对宽松,贷款平稳增长,但是存款的波动性则相对增大,其主要原因是,在总体存款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银行面临季末存贷比考核压力和其他投资渠道对存款的分流,导致资金在存款、同业存款、资本市场之间不断流动。”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这种存款波动扩大、稳定性下降的状态未来可能会成为常态。

  近年来,银行同业存款快速增长,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而同业存款是不计入银行存贷比考核的,到季末考核时,银行只能通过高息吸引资金。”连平说。同业存款主要包括银行清算存款、证券公司存款、期货公司存款和基金托管存款等,比如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成立财务公司来对集团内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财务公司存入银行的资金属于同业存款,这导致部分企业存款转为同业存款。

  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投资产品快速发展,使得银行存款特别是个人储蓄存款持续被分流。“银行往往在季末前1个月左右时间发行理财产品,1个月后理财产品到期,相当一部分资金仍留存在客户的储蓄账户上,就能增加银行的存款。”连平解释说。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依然延续去年的发展势头,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截至6月30日,商业银行已发行理财产品12968款,达到2011年全年的53%。

  存款波动将增加银行资金成本,加大贷款波动

  高息揽储、存款波动对银行的影响显而易见。每到季末,银行高息揽储,势必会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同时也会加大新增贷款的波动性。特别是,最近央行推出了不对称的降息措施,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已经明显缩小,高息揽储给银行带来的成本压力在进一步加剧。

  连平解释说,为避免存贷比“超标”,目前银行、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信贷投放基本随着存款走,有了存款才能放贷款,这样新增贷款也形成了月初和季初少增、月末和季末多增的波动格局。与之前“早放贷、早收益”相比,月末、季末突击放贷将影响贷款的收益率,对息差也构成收窄压力。

  此外,存款的不稳定性还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这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银行保持较高水平的日常备付金,还促使银行更多地依赖同业拆借、同业存款等融资。由于同业存款利率比一般性存款要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弱化存贷比考核,加强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如何防止银行高息揽储,并减少存款规模大幅波动,减轻由此给银行带来的危害?

  连平建议尝试拓宽存贷比考核中存款的范围。“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持续加快、直接融资进一步发展,预计同业存款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但是由于同业存款不计入一般性存款,纳入存贷比考核,存款同业化还会给银行带来存贷比压力。”连平说,实际上,大部分同业存款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存款同业化并未明显影响银行的流动性,银行放贷其实是不缺钱的。

  取消季末存贷比考核标准,取而代之以更全面的银行流动性考核体系,包括超额备付金率、流动性比率等。“存贷比考核机制不改变,银行季末‘冲时点’的情况就不会转变。而在国外是没有存贷比考核的,银行资金来源更多样化,贷款不依赖于存款的多少,只要能保证足够的流动性就不会有风险。”连平说。

  专家建议,应逐步弱化存贷比的监管要求,转向资产负债全面匹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重点监督银行的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整体相匹配、到期期限和再定价状况相匹配,更好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和再定价风险。

  专家还认为,目前银监会只在月末、季末的时点对业绩进行考核,存在一定缺陷,今后银监会可以对商业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要求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以此来弱化银行“冲时点”的效应。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