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晒"三公经费"账本 与民众期待尚存差距

2011-07-20 09:17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王思羽

  截至7月19日,已有35个部门公开其“三公经费”开支,但仍有近七成中央部门“千呼万唤不出来”,从而引起公众强烈不满与质疑。

  在“三公经费”公开第一年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表明,我国要真正实现“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今年5月国务院召开会议,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决算以来,在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和期待中,一些部门开始陆续晒账本。截至7月19日,已有35个部门公开其“三公经费”开支,但仍有近七成中央部门“千呼万唤不出来”,从而引起公众强烈不满与质疑。

  与此同时,从已经公布“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来看,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广大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期待相距甚远。

  态度不积极 内容模糊化

  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中央决算草案后,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其中特别指出,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即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然而,除了科技部率先于4月份公开其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外,进入7月份后,只有30余个部门相继跟进,而其它部门则集体“失语”。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疑声,这些选择沉默的部门态度并不积极。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舒可心针对此现象说,“三公账单”应该是“今天要求公布,明天就能拿出来”,之所以“躲闪”,最大的可能就是畏惧将“难言之隐”暴露在阳光之下。一些网友则表示,“三公消费”猫腻太多,有的根本就是笔糊涂账,一旦公开就是众矢之的。

  不仅仅是行动迟缓、态度消极,即使是已经公开的账本中,也常有“模糊不清”的描述。比如一些部门仅公布“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及各项金额,但却对人均情况等关键数据“语焉不详”,至于人们更为关注的“三公经费”如何支配等细节,也采取了回避做法。

  以公务用车为例,农业部2010年公车费用达1.5亿,占“三公”消费总额的64%;交通部公车费用为8256万,占“三公”消费总额79%;水利部公车费用为9994万,占总额的83%。如此高比重的公车费用是否合理?三部门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三公”经费不降反升?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汇总数据显示,201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共94.7亿元;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94.28亿元,比上年减少0.42亿元,降幅0.44%。

  虽然从总量看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略有减少,但记者从已经公布的35个部门预决算情况相比较发现,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22个部门有所增加,其余13个部门减少。其中,中国科学院减少量最大,达4360.69万元,降幅达15.1%;而财政部增加量最多,达580.53万元,增幅为14%。

  在已公开的2010年“三公经费”开支中,中科院、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和水利部分别以2.8亿元、1.05亿元、2.36亿元和1.2亿元的惊人数字位居前四。而这四部门中,除中科院和水利部今年预算缩减外,交通运输部和农业部仍在大幅增加。其中交通运输部预算增加额为541.5亿元。

  增加“三公”经费预算的部门各有理由。财政部在解释今年580万元预算增加额时表示,主要用于出国经费预算增加,原因是2011年参加各种国际会议、谈判等团组数量增多,从而导致国际机票和住宿费大幅增加。交通部公车经费增加的原因,则是交通安全监管、应急抢险保障等任务增多,以及燃油成本上涨。

  在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压缩“三公经费”的背景下,不少部门相关支出不仅未降反倒上升,也引起公众的质疑。

  “公开”与“透明”还需制度保障

  对于一些中央部门在公开“三公经费”上的延迟怠慢,甚至故意以模糊不清的表述以求蒙混过关的做法,专家表示,这种情况不难预料。因为尽管国务院对此有要求,但对各部门并没有惩罚性规定,难以问责;此外对“三公经费”公开也没有具体标准,一些部门自然希望“越模糊越好”。

  不过,该人士认为,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情愿还是不情愿,那些尚未披露“三公经费”的部门已经感到巨大的压力。对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晒“三公”账本是重要和关键一步。

  当前,我国财政预算公开进展不平衡,缺乏健全的公开机制,不仅在范围上需扩大,在内容方面也亟待细化,从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消除“三公”消费中的腐败与浪费毒瘤,“公开”和“透明”是必要的前提。

  在“三公经费”公开第一年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表明,我国要真正实现“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谢利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