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唯一一份提案是关于保障房建设中资金的问题,他认为应把保障性住房和日常的财政开支分开,用发行国债少用银行贷款方式融资,非常谨慎甚至不要民间资金直接入股本建保障房。
稳健货币政策要适当收紧调节
记者:您认为今年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李稻葵:我认为今年整个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是比较复杂比较谨慎的,因为国际形势非常复杂,蕴含很多变数,蕴含未来发展趋势的苗头,另外中国自身的情况也和两年前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理解宏观调控思路是调剂,像吃中药,准备金率、利率这些药都要用一点,而不是只用一味药,这是我想讲的基本思路。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比去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这个改变对于2011年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李稻葵:广义的货币存量,它不等于央行印刷钞票的量,事实上广义货币存量上升决定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不太可控的因素,包括国际收支、外资涌入、外贸顺差等;第二个因素相对比较可控的,就是我们的银行体系的贷款增量,这直接影响货币存量上升。根据我的理解,要完成16%的控制目标,要持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及宏观形势的变化,适当收紧和调节。
记者:这意味着2001年我国整体货币政策需要收紧,是否为控制通胀稳定物价呢?
李稻葵:我理解,货币政策的稳健和调整,最主要的目的是支撑整个经济机构的调整,支持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也包括适当调节通胀预期。
民间资金进入会扭曲保障性住房未来运营
记者:一些地方政府对建保障经济房有决心,但面临资金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李稻葵:我今年唯一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保障型住房的融资体制。我建议,从地方政府开始,把保障性住房和日常的财政开支分开,独立出来,这是两本账,保障性住房是个资产,不能把资产性的开支收入和日常的混在一起。就如同不能把买菜的钱和买车的钱混在一起。只有分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行为,不要让现在地方政府的领导承担今年保障性住房开支所有的重担和责任。
第二个建议是,多用国债,少用银行贷款。因为多发国债从短期来看对整个金融的冲击相对比较小,而用银行的资金来贷款,容易带来未来若干年银行的不良资产。
第三个建议是,非常谨慎甚至不要民间资金直接入股本建保障房。民间资金可以买债,但一旦民间资金进入股本,会扭曲保障性住房未来的运营,因为民营资本是逐利的,要追求回报。
建议取消保障性住房的户籍限制
记者:各地保障性住房都有户籍限制,对此您怎么看待?
李稻葵: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第一个原则,保障性住房必须要公开透明地进行管理。既然你要住保障性住房,个人信息至少要部分公开。第二个原则,向什么对象提供保障性住房?应该是在本地就业、本地居住的居民,而不是户籍居民。
但是现在,保障性住房仍然有户籍限制,这需要改,所以我呼吁不要在户籍方面进行限制。其实对于大部分城市而言,对保障房需求比例最大的还是户籍在外地、但在本地工作的这部分年轻人。(记者于梦江、李栋、何涛、石善伟、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