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价拉动CPI创出三年来新高的同时,一些新的通胀因素也开始浮现。下一步,通胀形势将如何演变?宏观调控又会否因此发生调整?
新通胀因素“魅影”浮现
在猪肉价格上涨带动CPI创出三年来新高6.4%的同时,又传来食用油、奶粉、运动服、月饼等消费品酝酿涨价的消息。
颇具戏剧性的是食用油。传言涨价的某品牌食用油在全国多地出现价格上调,持续不久后便再度下调。记者走访了北京一些超市和粮油批发市场,发现该品牌食用油价格曾经有所上调,而涉及其他品牌的食用油的明显涨价现象并未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花生等主要原料价格一涨再涨、汽油价格多次上调造成运费不断上涨以及人工等其他费用上涨等,食用油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业内人士称,一旦有关部门的“限价令”不再延期,食用油价格补涨的可能性较大。
在新因素酝酿的同时,旧因素上涨的压力也并未彻底缓解,猪肉、淡水鱼等前期涨幅较大的食品价格仍未止涨。农业部监测数据也显示,7月以来的“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较6月下旬明显提升,显示食品价格继续上涨。
非食品价格走势同样不容忽视。来自中金公司的分析说,从消除季节因素后的趋势环比来看,非食品价格上涨趋势尚未见顶。
(本页是第1页)
[1][2][3]